• 51阅读
  • 0回复

改变重理轻文倾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4-22
第12版(文化)
专栏:

改变重理轻文倾向
王元化:这些年社会上相当普遍地存在着重理轻文的倾向,以为自然科学直接与生产力挂钩,可以立竿见影地取得经济效益,而人文科学是不能直接产生这种效益的,它只是社会的一种点缀,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结果就形成前些年大学招生,文史哲等学科往往不能满额,或由于考生质量低,只得降格以求。等他们毕业出来,找工作又很困难。重理轻文的另一表现就是,过去综合性大学的校长多由文科学者担任,而这些年多改由理工科学者或行政干部担任。他们中文理双修的通才毕竟很少,对文科的特点、功能并不是十分了解,往往采取轻视态度。人文学科滑坡,是影响人的素质的重大问题。不能想象,如果人民文化素质日益衰微,还能建设一个富裕、文明、民主的现代化国家!
金庸:有人说,现在是Internet(互联网)的时代。但我想,不论是学文科、理科还是工科,都要把知识放在人脑而不是电脑里,才能有所创造。我认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人才应该思想广博。外国一般对所有博士,包括理科、工科、法科等等,均称哲学博士(Ph.D),表示人文科学是各学科之统帅,对于世界、对于人生有全面的了解。
庞朴:非常支持古诗文诵读工程,除去我个人的爱好等原因,也考虑了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今天我们在学术文化的很多方面比前人有差距,其实不一定差在专业教育,但儿童教育基础不如上一代。问题的关键在于急功近利,重视技术,轻视人的情绪、思维和情操的全面发展。古诗文有助于培养人的韵味、思维能力、智力和美德,它的效果可以50年以后再看,百年树人嘛。
赵鑫珊:20岁那年,我读到日本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汤川秀树写的一本物理书。在扉页上,作者用庄子的一句名言作为题记:“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这给了我的精神双重的震撼。
第一重震撼当然是这句格言本身所具有的气魄。研究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的人当拥有这般审视天地之大美的心胸,这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最高目标。只有怀着这一崇高目标的人才有可能作出伟大贡献。为什么在我国的高等院校数学、物理教科书的扉页上,不把庄子的这句格言写上去呢?写了,会拔高广大理工科学生的心胸,并造就一个中国的爱因斯坦。
第二重震撼,我是从一位外国人,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那里第一次知道庄子这句格言的。从那以后,我就没有放松过从中华古诗文中吸收营养。
我尤其激赏唐诗。科技进化一年一个样,但人性的进化很慢,几千年不变。唐诗的每句话都依然让我们那么感动,就像是今天写的一样。它是我们民族的思想感情宝库。去年有位研究生去加拿大,临行前问我需要带哪些书。我说,至少要带两本:《英华词典》和《唐诗三百首》。不管你原先学什么专业,也不管你身在何处,即便是到了南极、北极,只要你肚子里有几首唐诗,你便是“正宗”的中国人。这是另一种“护照”,无形的护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