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阅读
  • 0回复

安康“金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1
第7版(副刊·广告)
专栏:

  安康“金漆”
  李茂询
  陕南安康盛产生漆,当地俗称“土漆”。它表面光滑油亮,能照人之须眉,剥开表皮,则是虎斑颜色,深褐到底,用勺舀起,再向漆桶滴溜,则漆丝如线,线头乍断,便起倒钩,其色又亮如黄金。识漆者见此,便说好漆好漆,并以口诀为证:“好漆胜似油,照见美人头;剥开虎斑色,提起吊金钩。”
  生漆耐酸碱耐腐蚀抗虫蛀耐浸泡永不剥落永不褪色,素称“涂料之王”,是我国著名特产之一。而安康地区产漆量又是全国总量的一多半。
  安康古称金州,生漆素称“金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漆树人多种之,以金州者为佳,故世称金漆。”
  业外人更不知道,金漆又以平利牛王沟生产的牛王漆为冠。平利系全国重点漆县,年产量全国第一。改革开放以后,当地政府集中了最优秀的生漆专家,开展了对金漆的研究和推广,产品仍然供不应求。
  秦巴山地的漆树,品种繁多,名极亮丽,如大红袍,火焰子,茄棵头,金州红,金州黄……虽系高大乔木,绿荫如盖,但在漆农眼里,却是美艳如霞,金黄金红。
  漆树分公母。母漆树结籽,漆籽成熟,一团一簇,籽色金黄,圆如黄豆。漆籽可繁育可榨油,漆籽油可食,可驱肠道寄生虫,漆籽饼喂猪,可使猪肥膘壮——当然,漆籽的首要功用,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所说的生漆,即是从漆树上割得的未曾调制的原生漆。
  漆树又分“大树”“小树”。漆树从栽种到割漆约需十年。树龄十五年以上者为大树,树龄十至十五年的为小树,十年以下的为幼树,幼树不割漆。每年割漆季节,小树每次只许开一个割口,大树一般开两个割口,割口一般在主干,少数大树也在侧枝上割——漆农虽不懂植物学,但对“人活脸,树活皮”的古训却视为铁的规矩,不干多割漆口的损德事,让漆树“导管”畅通,活得旺盛。
  漆树生命短暂,因为漆树割至十五六年便慢慢枯死了,而漆液最旺的时期,也不过六至八年。进山割漆是件又寂寞又危险的苦活,历来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苦活自然由青壮男子充任。山间不许燃火,割漆者须带足干粮;山间有毒虫猛兽,割漆者得时时提防;山间天气变化无常又无路径,割漆者须打绑腿穿满耳草鞋才能入林。
  割漆的时间在夏季,因此时漆树汁多浆饱,容易增收,且树力恢复较快。割漆的主要工具是漆刀和漆桶。漆刀是一种特制的短短弯把状如斧形的锋利刀具,漆桶是一悬挂腰际小而有盖的扁状木桶。
  旧社会漆农生活愁苦无处可诉,如平利牛王漆驰名中外,可牛王沟的漆农却是:“提起牛王沟,漆农血泪流。上山割漆苦,下山卖漆愁。奸商狠心压漆价,财主催租凶如虎。交完官府捐和税,粗食烂衣似马牛。”民谣道出了昔日漆农的艰辛。
  而今,安康金漆已是土产中的“要员”。虽然“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辛劳仍百年如斯,但漆农的生活已今非昔比了。
  无金州人则无金漆。金漆,是金州人至情至美的奉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