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踏访马可·波罗故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2
第3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见闻

  踏访马可·波罗故居
  吴珹
  离开圣马可广场,濛濛细雨还在不停地下。我们打着伞,穿过威尼斯那些弯弯曲曲的窄街水巷,去寻访马可·波罗的故居。
  问了几家咖啡店和手工艺品商店的店主,他们都知道马可·波罗,但谁也说不清他的故居在哪里。因为威尼斯这座水城,没有宽阔的街道,更没有公共汽车,整个城市被160多条河流分割成一个个小岛,纵然小岛之间有各种各样的石拱桥或木桥相连,但拐弯抹角太多,寻找地址很不容易。幸好我们问到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他说他与马可·波罗故宅比邻,他愿意当我们的向导。
  他带着我们不知拐了多少个弯,才指着水巷边的一幢黄色小楼说:“700多年前,马可·波罗就诞生在这里。”果然,墙上钉着一个牌子,说明这是古迹。这座小楼是12世纪的建筑,楼前有一座石拱桥,后来取名马可·波罗桥。从桥上下来,穿过过道,就是马可·波罗家的院子。我在他生活过的水巷边、院子里,到处寻找他的足迹。
  谈起马可·波罗,这位邻居很熟悉,仿佛他们是同时代人一样。
  1260年,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古拉和叔父玛窦在君士坦丁堡经商。后来他们过黑海至克里米亚半岛贸易,因当时的钦察汗国境内发生战争,他们不能回国,就决定东行。到布哈拉城时,他们见到蒙古大汗的使臣,并通过使臣,拜见了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请他俩带他致罗马教皇的书信回欧洲,要教皇派遣100个熟悉基督教律和通晓七艺的人到中国来。1269年,尼古拉兄弟在途中听说教皇四世去世,新教皇尚未选出,就先回到家乡威尼斯。马可·波罗17岁那年,他们决定一起去中国,1275年,在元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见到了忽必烈。
  据说,马可·波罗很聪明,到了中国后,逐渐熟悉了东方的风俗和语言。忽必烈很喜欢这个青年,向他询问关于西方文化的动向,派遣他出使国内各地,传播西方文明,并封他为扬州总管。他在中国住了17年。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他曾从河北到山西,由山西过黄河进入关中,然后越秦岭至四川,又渡金沙江到云南。他到江南一带是取运河南下,所以游记中记载了淮安、宝应、高邮、泰州、扬州、南京、镇江、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地的见闻。马可·波罗还奉使去过东南亚、日本等地,游记中也记载了这些地方的情况。所以,《马可·波罗游记》也叫《东方见闻录》。
  1292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回到威尼斯。据说他回家后,乡亲们都来看他,并按照传统习俗行抱腰礼,而他却举手膜拜,完全是中国的行礼习惯。
  后来,在威尼斯和热那亚战争中,他不幸被俘。在监狱中,不断有人找他了解东方的情况。有一位名叫罗斯梯齐亚诺的人,用古法文把它记录了下来,这就是《马可·波罗游记》的最初本子。这是一部最早向西方如实介绍中国和亚洲情况的著作,它以真实而生动的描述,广博而丰富的记载,打开了当时欧洲人的眼界,对后来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壮举也不无作用。由于这部《游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而成了世界名著,马可·波罗也就成了世界名人。他的《游记》,对于沟通中世纪东西方文明,以至了解古代中国的地理风貌、东方的风土人情等,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在,“威尼斯和东方研究所”经常举办研究会、报告会、展览和文艺演出,以促进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所的图书馆里,有不少北京图书馆藏书的微型胶卷,供了解和研究中国文化的人使用。威尼斯大学在70年代初就开设了中文学,并邀请中国的教师授课,帮助培养当代和未来的马可·波罗。
  濛濛细雨还在不停地下,四周一片寂静。我在马可·波罗故居的院子里站了很久,默默地怀念这位为中意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献出自己青春的伟大旅行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