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阅读
  • 0回复

唱响跨世纪青春之歌——继承五四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风采写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5-03
第1版(要闻)
专栏:

  唱响跨世纪青春之歌
  ——继承五四精神的当代大学生风采写真
  本报记者 温红彦
  中国青年的盛大节日——五四青年节,在五月的鲜花簇拥下,向我们走来了。倘佯在万紫千红的大学校园,你会分明地感到,今年的花儿开得别样鲜艳。
  连日来,几乎每一所大学的海报栏里,都贴满了为纪念五四运动八十周年而开展各种活动的通知。它像强劲的春风吹遍校园,使得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变得格外隆重。
  悠悠八十载,走过几代人。纪念,不单单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赋予那个日子以与日俱新的精神价值,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必须面对的现实、必须献身的事业。站在新世纪的门槛,让我们倾听当代大学生唱响的跨世纪青春之歌!
  “当我们呱呱坠地,就有幸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成长在邓小平理论形成、成熟和不断发展的时期。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担当时代重任,舍我其谁!”这是北京大学一位三年级学生写在入党申请书里的誓言。
  今日大学生大多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他们如何理解把握五四精神?
  在五四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同学们这样描述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五四运动是黑暗中国的一座航标,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五四精神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愫,就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就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大学生们用形象的话语,准确地把握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本质。八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而当代大学生成长的年代,恰逢中国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时代赋予他们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
  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邓小平理论正在内化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百分之九十七的学生认识到邓小平理论是“立身之本,成业之基”,提出要做邓小平理论的“信仰者、实践者、继承者和发展者”。目前,上海有三十二所高校成立了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成员达二点三万人,占上海大学生总数的百分之十七。学生“邓研会”成为学校发展最快、规模最大也最富活力的学生社团。
  理论上的清醒坚定了政治上的信念,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追求政治进步。以复旦大学为例,截至一九九八年六月,本科生党员比例已达到百分之十四点一二,研究生党员比例为百分之三十六点三。
  正如邓小平同志对当代大学生的评价那样:“无数的事实表明了新中国的青年是敢于向前看的,是生气勃勃的,是对社会主义抱有无限热情的,是有强烈的上进心的。我们毫不怀疑青年是我们的希望和我们的将来。”
  “谁不向往那个高歌猛进、铁血奔流的岁月。然而我们诞生在了一个和平的年代。如果说八十年前的热血青年选择了死而不惧的刚强,那么八十年后的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十年磨一剑的坚韧!”
  几天前北京大学举行的十佳演讲大赛上,光华管理学院九六级学生吕晨飞的这番话,博得了阵阵掌声。
  八十年前,先驱们在天安门广场喊出“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引发了一场摧枯拉朽的五四运动;今天,大学生再不必为民族的存亡而流血,再不必为一张平静的书桌而呐喊。他们需要的是振奋的精神,是科学的头脑,是脚踏实地,发奋学习,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如今,无论你走进哪一所高等学府,无论你在校园的哪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学子们刻苦攻读的身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九七级颜畅同学说,她跨进校门尝试着去做一个北大人,是从学占座开始的:“进入大学,身旁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总有一个声音在说“快呀,快学习啊!”,而这,不也是五四精神吗?”
  最能反映大学生校园行踪的是海报栏。与九十年代初海报栏里“商讯”、“影讯”相比,如今更多的海报被学术讲座、研讨会、考研和专业知识培训班所取代,被志愿者活动、爱心活动和科技实践活动所充实。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投入精力最多的是专业学习,大学生毕业后准备考研的占百分之四十九。据了解,近几年全国报考研究生的人数直线上升,今年考研人数达历史最高纪录。
  北京大学团委书记关成华说得好:经历了“国学热”的深省,“爱心潮”的涌动,“文明修身”的躬行,青年学子渐渐从“校园经商热”转向“读书热”,从“激情满怀”升华到“超越激情”,从“呼唤理性”回归到“实践理性”。这一由表及里的精神嬗变为迈向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注入了新的活力。
  清华大学博士生刘耀诚讲述了最近因特网上的一封公开信的内容。这封公开信是一位清华网友写的,他在信中说,他已被美国一所大学录取,临行前,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他说这面国旗才是他灵魂的真正寄托。这位不知真实姓名的同学的公开信,在网上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大家对爱国的方式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无论以什么方式爱国,无论通过什么途径报国,“承五四青年报国志,做科教兴国栋梁材”始终是大学校园的主旋律。
  社会实践的大课堂教会大学生了解国情,体察民情,把握时代脉搏,从而立下成才志。可以说,关注改革、投身实践是当代优秀大学生的主要行动轨迹。
  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大学生在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群体,因此,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往往超前于社会。这种渴求新知、关心未来的特征,无疑对社会进步具有巨大作用,但这种“超前性”一旦失去了现实的立足点,又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
  可喜的是,当代大学生逐渐明白了这一点,在对五四运动的纪念中进一步明白了这一点。他们懂得,五四运动的成功之处在于,青年知识分子领悟了劳动群众的伟力,突破了“文人谈文化,谈给文人听”的文化运动,开始“走向社会,深入民众”。
  在我国,组织大学生社会调查已有15年历史了。1983年12月,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全国高校大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奏响了社会调查的序曲。
  近几年,全国大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活动也开展得轰轰烈烈。去年暑期,全国各地就有50万大学生志愿者奔赴农村贫困地区。江苏省20多所重点高校的学生志愿服务队深入苏北。河北省组织了70支支教扫盲服务队,15支大学生文艺演出队深入张家口地震灾区和太行山革命老区。
  在去年的抗洪救灾中,抗洪一线到处都活跃着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武汉大学一次就为青年志愿者招募办公室送来了81名大学生的名单。湖南、江西、吉林等省区医科院校的大学生义务为群众治病。杨恩顺、汪国平、熊燕等几位放假在家的大学生来到九江青年志愿者协会,要求到抗洪抢险最艰苦的地方去。
  就在几天前,由清华大学最早发起的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面启动,作为“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引导青年学生弘扬“五四”创新的光荣传统,展示青年学生勇于开创新业绩的精神风貌。一位清华参赛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感受到了一种快速成熟的幸福。”目前,这项竞赛已吸收了162所高校参加。
  大学生深入实际,自觉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80年前的今天,历史处在一个伟大的转折时刻;8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同样处于伟大的变革之中,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担。大学生们,让我们高唱青春之歌,去迎接新世纪的太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