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书法家刘炳森为何收集同行废旧毛笔,埋于地下——笔冢寻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9-06-01
第11版(文化)
专栏:九州风物

  书法家刘炳森为何收集同行废旧毛笔,埋于地下——
  笔冢寻味
  丁维峻
  近日与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交谈,得知先生收集多位书法家废旧毛笔,埋于家乡武清县御碑苑内,建立笔冢。
  冢,坟墓也。旧时行土葬,除埋葬帝王、诸侯之坟墓称陵外,其余埋葬死者处称坟墓,鲜有称冢者。冢,多是埋放已故者衣冠或宠物等。当今,则有碧云寺金刚宝座塔正中之孙中山先生衣冠冢,西郊万安公墓之北京名医施今墨衣冠冢。陶然亭公园有鹦鹉冢,相传某官宦家鹦鹉善解人意,会诵唐诗,死后主人为其立冢。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称“我有一个花冢”,今大观园滴翠亭南侧土丘,据此立有“花冢”碑石。
  笔冢,古代即已有之。隋朝大书法家释智永,曾集大量退笔掩埋成冢。后传至日本,迄今东瀛尚有多处笔冢。炳森携同乡书友于故里首建现代笔冢,俾我中华文化传统之“小品”不致失传故土,当是益世之举。埋笔之举,在北京前亦有之。陶然亭锦秋墩南坡有香冢,其碑文记载一位落第书生心灰意冷,在此埋葬诗文、笔墨,堆起土丘,后流传为香娘、香妃之墓,取名香冢。与炳森建笔冢相比,当年落第书生葬笔,系生不逢时,功名无望,怨天愤世之举,反映悲观失落情绪;炳森埋笔,则是生逢盛世,功成名就,颂雅倡文之举。
  毛笔,据资料推断创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战国时期,毛笔出土实物系用兔箭毛制成,笔头围于笔杆外围,与现代毛笔明显不同。秦代毛笔制作技术大有改进,与现代毛笔基本相似。经历代发展,毛笔主要有狼毫、羊毫、紫(兔)毫、鸡毫、兼(二种)毫等,其笔锋主要为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书写时正用、侧用、顺用、逆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皆可。有赖先人创出如此巧妙之笔,无数史书、名著皆出笔下,并演出楷、行、草、隶、篆等诸多字体,成为独特的中国书法艺术。毛笔在中国历史、中华文化发展中须臾不可离,功勋不可没,足可为之建冢,以寄敬笔爱笔之情。在当今商风日盛、文风欠浓之时,见青少年中不乏中国书法爱好者,固是令人欣慰,然而亦有少数学生既不会用毛笔,又不认真用钢笔,只攀钢笔贵重,却写不出一个像样的字来,则又令人担忧,由此更感建笔冢之深意。再者,建笔冢可将当代名家用旧之笔藏传后世,成为文物,勉励后人。由此寻味,建笔冢对当今、后世皆为好事,值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