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3阅读
  • 0回复

福建沿海渔民的心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3-01
第2版()
专栏:

福建沿海渔民的心事
曾毓秋
每天,福建福安下歧乡白石镇上都有从溪里、海里回来的渔民,把活鲜鲜的鱼送到镇上去,然后又提着满袋或者满桶的白米回到船上,煮香喷喷的白米饭吃。在街上走着的渔民,男人穿的是洋布衫,妇女们还穿上鲜花朵朵的衣裳。船上的渔民不时地唱着歌,大声欢笑。这种兴旺景象,引起了渔民陈清弟好多感触。他说,当他挤在人群里买米的时候,禁不住想:“过去多少渔民买不起米啊,现在有这么多人买米了!”
下歧乡的渔民们都记得:叫人伤心的“民国三十二年”,那个难忘的饥荒年,前年是旱,第二年缺粮。在水上漂的渔民碰到荒年就更糟了,真是“鱼贱如沙”。拿了十几斤鱼到街上去,还换不来一斤米。陈清弟当时才十五岁多。在他的“家”里,一只船上住着一大群人,上有父母叔伯,下有兄弟姐妹,总共十八口人。打来了鱼换不来米,一家人只好吃薯叶,吃野菜。他年纪小,不懂事,饿得难挨就哭喊:“为什么买不回米来?”老人说:“你自己去看看吧!”他到白石街一看,满街空荡荡的,哪里有米!那些黑心的粮商们看到米缺,早都是“米箩朝天”了。
荒年,到哪里也买不到米。饿得东家哭,西家啼。站在河边上看,河里却是一条一条装满了粮食的船,那是伪县长高廷学和大米商们运到别处做生意、赚大钱去的。清弟家单是吃野菜当饭吃就吃了十一天。吃久了到底不行,家里的人一个接一个都病了。眼看着那些囤粮不卖的地主、奸商们吃的是上等白米饭,连家里的狗都吃得饱饱的,他们却捏住粮食不肯卖。三十一天里,一半饿,一半病,父亲、母亲、奶奶一个接一个地死去,总共死了十一个人,只剩下了一大堆小娃娃。
饿死人的可不止清弟一家啊!每条船上差不多都饿死了人。林六寿家里有六口人,在荒年,饿得难受,没有路走,他就跳到溪里自杀了,家里连收埋的钱都没有,只用草席包了包就算了。只是一个乡就这样死了好几十个人!
一九五三年大旱了七十天,每条渔船上都在叽咕起来了:“粮价怕又要往上涨了!”“今年太阳晒,明年粮价怪!”他们想到以前荒年买不到粮食的“老规矩”,不由得耽着心事。
可是,真“怪”!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粮价不动。原来是国家掌握住了足够的粮食。渔民们说:“要是在过去呀,又是有钱没处买米了!”有的说:“要是在过去,早又不知涨成什么价了!”渔船上有个七十岁的白胡子的老人家感叹地说:“过去哪里见过这种事!”
实行粮食统购统销以后,粮价平稳,给渔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光。一九五三年一担米旧币十万零二千元,现在基本上一样。差不多家家户户都有又香又软的白米饭吃。打上鱼,卖了钱,就可以买米回来。那种吃人血的粮食高利贷也不会再有了。陈清弟说:“过去十斤鱼,换三、四斤黍米;现在十斤鱼可以换十五斤米了。过去要十一、二斤鱼才换一尺哔叽,现在五、六斤鱼就能换一尺。过去吃黍米,现在有白米吃了。”全乡供应了黍米和白米,国家不但不赚人民的钱,并且还赔了钱。国家为了保障人民生活真是什么心力都使到了。常言道:“杀头生意有人作,亏本生意没人作。”只有私商才是那样的啊!
渔民的生产情绪更高了。今年的生产比往年提高了百分之三十,过去快去快回,现在早去晚归,晚上还有人打鱼哩!溪河上有一排排的渔船;下歧乡新造的船就有四十二条;渔具也增加了很多,过去没有渔袋,现在已经有了三十条渔袋。
在东南沿海的渔民生活都是天天向上的。他们的心事,不再是“买到米买不到米”的问题了。他们现在不能不时时刻刻记着解放台湾的重大责任。陈清弟说:“我们还要节约粮食。我们过去那种没有吃的苦日子是不会再来了,可是,不能不想到,台湾的弟兄们还在过着那苦日子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