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1阅读
  • 0回复

一场思想斗争的胜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3-03
第2版()
专栏:

一场思想斗争的胜利
孙世森
浙江省丽水县凤山区凤街乡凤山前村“协民”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去年夏历十月初成立的。农民们一边办社,一边集体播种。俗语说的好:“没配(菜)勿请客,没肥勿种麦。”当地种冬麦是习惯用肥田粉的,这样,社刚刚建立起来,就得拿钱去买肥料。真奇怪!平常社员们讨论问题时发言满热烈,为什么讨论起投资问题来,人们都闭起嘴巴,一言不发了呢?老半天有人开口讲一两句,不是叫困难,就是说没钱。就连社长张凤云对这件事也有顾虑,所以也没话好讲。买肥料的事情就这样僵住了。
社员们算了算全社五十亩冬麦的基肥和追肥,起码需要旧币八十万元。眼前社里连一个钱都没有,田里又迫切需要肥料,社员们个个都急得蹬脚,有话闷在肚里讲不得。社长张凤云夜里回到家里还在想:“我是社长,总要负责社里生产,眼看冬麦没肥料不能下种,难道不管吗?”他想多拿点钞票去投资吧,又怕将来社办不好,垮了台,投资的钞票就会白瞎。可是不带头投资吧,道理上也讲不通,因为社里总共只有两户中农,而自己就是其中的一户。他左思右想,第二天就卖了几斤洛麻,向社投资了旧币两万元表表样。不论投多投少,社长总算带了头,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们也都出来,东家跑西家跑,社员们就你一万、我五千,好容易才凑成了旧币十多万元。用这笔钱买来了几十斤肥田粉,总算勉强地把冬麦种下去了。
这样的投资只能说是“止血药”,“血”止住以后,“病”根还是没除掉。社员肚里各有各的想法。贫农社员潘钟亭和张生春,因为自己没钱投资,当面不好意思讲别人,背后却在议论着:“哦!合作社互助互利,讲起来好听,可是连买点肥田粉的钱都没人肯出,还像什么合作社呢!”中农社员张文华也有他自己的想法:“一来我的田很肥,肥料少用点没关系;你们田瘦的人都不投资,我田肥的人还用投什么资呢?二来现在社新建起来,巩固不巩固谁也没个数,要是垮台了,投资的钞票向谁要呢!”过了一段时间,追肥的季节又到来了,情况和种田开始时一模一样,你也说没钱,我也说没钱。管理委员会讨论来讨论去,只有一个办法——向银行借款。
向银行贷款的问题被提到社员大会上讨论,有些社员不同意。张显明说:“我们社里并不是没有钱,为什么要向国家借款?”这一句话就戳破了大家的心事。就是张凤云也觉得这件事不妥当,内心里起了斗争:明明家里有钱存着不投资,却去依赖国家,就是从银行借来钱也要付利息,家里有钞票闲存着不利用,真是两头吃亏。再说,自己家里有钱不拿出来,以后怎么去领导社员呢?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要是不积极带头投资,社里生产搞不好,社怎么巩固呢?但是反过来他又想到,光是自己多投资,别人不投资,也是“只手打不响”,弄得自己吃亏。想来想去,左右为难。
党支部和在村里工作的同志在每次开会时都把投资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提出来讨论,希望大家想办法解决。经过多次教育,张凤云的思想开始转变了。他想:前次在县里开会,上级说明农业社的优越性时讲过:“合作社可以合理施肥”。但是自己却老是怕吃亏不肯投资,难怪其他人也不愿投资。这就是我们自己糟蹋了合作社。他又想到,作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执行党的政策,很好地去依靠贫农,巩固地团结中农,带头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说追肥的时间不再等人了,现在要是不赶快追肥,收成就难保证;社里要是歉收,自己同样会受损失。经过一场思想斗争,他的思想逐渐明朗起来了。于是他便和家里人商量了一阵,马上拿出卖黄豆的旧币三十万元和旧币十万元银行储蓄券送到社里来投资。
社长带头投资的消息立刻在村里传开了,第二天,中农张文华也跟着投资旧币二十万元。接着,社的管理委员会就讨论出社员按产量投资的办法,规定超额部分付月利一分半。这样一来,其他社员也就开始投资了,只有五户真正困难的社员,没有投资。到夏历十二月中旬,全社就凑起了旧币一百二十多万元的资金,超过预定投资计划三分之一;不久便买来了肥田粉和粪。今年夏历正月初二这一天,社员个个情绪高涨,下田追肥,做到普遍追一次。现在社里还存着许多周转资金。社员们都说:“这样才真叫合作社,生产一定有保证!”社外的农民也说:“社员真有社会主义觉悟,今年的生产一定会搞得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