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平等相待 共同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10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

  平等相待 共同发展
  本报记者 黄泽全
  加强和发展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三代领导人,都致力于中非友好事业,制定了一系列不断巩固和发展中非友好关系的方针和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期,是中国同非洲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最引人瞩目的外交活动是周恩来总理1963年底、1964年初对非洲10国进行的友好访问。周总理在这次访问期间宣布了中国同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相互关系的五项原则: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国政府奉行和平中立的不结盟政策;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各国人民用自己选择的方式实现统一和团结的愿望;支持非洲和阿拉伯国家通过和平协商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主张非洲和阿拉伯国家的主权应当得到一切其他国家的尊重,反对来自任何方面的侵犯和干涉。
  中国在同非洲国家的交往中,坚持平等相待的原则,从不以大国自居,而是真诚地帮助非洲国家和人民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1964年1月16日至21日,周恩来总理在访问马里时提出了中国对外经济技术援助的八项原则,强调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严格尊重受援国的主权,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这八项原则充分表明中国在当时愿意从道义上支持非洲,在物质上援助非洲,为非洲大陆的独立和解放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因而在非洲大陆赢得了大批的朋友,随后有大批的非洲国家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80年代,中国在对外政策方面进行了重大调整,更加完善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同广大非洲国家的团结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特别是中国自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政策后,在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1982年底、1983年初,当时的中国政府领导人在访问非洲11国时提出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平等互利,讲究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这四项原则,是考虑到非洲各国发展民族经济的实际情况,并在认真总结中国对非洲国家援助经验的基础上,将由过去的以向非洲国家提供单纯经济援助为主的模式转变为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原则基础上开展经济技术互利合作而提出来的,受到了非洲国家的普遍赞同。中国政府鼓励和推动中国公司和企业到非洲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从而为中国与非洲的经济贸易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中国与非洲的经济技术合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进入90年代后,国际形势发生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深刻的变化,非洲的和平与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中非关系也经历了新的考验,但总体上保持着顺利发展的势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在新形势下发展同非洲国家的长期稳定、全面友好的合作关系。自1995年以来,国家主席江泽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政协主席李瑞环、国家副主席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访问了非洲,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非友好合作关系作出了一系列政策性指示,进一步推动了中非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特别是江泽民主席1996年访问非洲时提出了构筑面向21世纪长期稳定、全面合作中非关系的5点建议,其核心内容是“真诚友好、平等相待、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深刻地揭示了中非友谊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全面阐明了中国在新时期发展同非洲国家友好合作关系的政策主张。
  1999年10月30日江泽民主席访问阿尔及利亚时再次阐述中国对非洲的政策,他说:“加强和发展同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始终是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不干涉非洲国家内政;支持非洲国家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支持非洲国家捍卫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反对外来干涉的正义斗争;支持非洲国家维护和促进相互间的团结,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彼此间的矛盾和争端;主张所有国家一律平等,支持非洲国家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继续向非洲国家提供力所能及和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经济援助,并本着平等互利原则同非洲国家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谋求共同发展。”这是21世纪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非友好关系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方针。
  总之,中非友谊是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是经受过时间和风雨考验的,有着深厚的基础。中国政府和人民十分珍惜与非洲国家和人民的传统友谊,尽管半个世纪来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中国巩固和加强同非洲国家团结合作的基本政策没有变,也绝不会因世界局势的演变和各自情况的变化而改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