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发生在贺兰山麓的奇迹——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思想政治工作显威力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18
第1版(要闻)
专栏:

  发生在贺兰山麓的奇迹
  ——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思想政治工作显威力纪实
  本报记者 郑有义
  一个默默无闻、濒临倒闭的军工企业,在短短不到十年间,两项高科技主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份额由空白一跃到了百分之二十和百分之四十二。企业产品的销售额、利税额分别增长了七十五倍和一百六十倍,跻身于钽冶炼加工领域“世界三强”。
  创造这个奇迹的,是贺兰山麓的一家“两头在外”的国有企业——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他们以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企业不断攀登科技高峰,铸起了中国钽、铌、铍工业的脊梁。
  今年六月十六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宁冶”考察,高度评价他们是“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并欣然题词勉励:“科技创新,再攀高峰,为国争光”。
  二百五十克钽粉订单的“正效应”,“让宁冶重新站起来”
  一九六五年,数百名学有所成的中青年知识分子,怀着报效祖国、发展中国核工业和航天航空事业的一腔热血,告别首都北京,来到荒凉的贺兰山下创业,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记下了未曾有过的辉煌。
  一九八一年,曾经是“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宁冶”,同有些国有企业一样陷入困境。正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没有生产任务,产品没有用户。在全国计划订货会上,他们的主导产品钽粉仅拿到了二百五十克的订单!尔后连续三年,工业总产值在低谷中下滑徘徊,企业濒临倒闭,人心涣散。
  市场经济把企业逼进严峻的考场,也逼出了一个破釜沉舟的境界。现任党委书记吴瑞荣受命于危难之际,去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当厂长并兼西北稀有金属研究院院长。他深知,人心向背决定企业的兴衰,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涣散的人心凝聚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合力,企业才有希望。他要求全体干部“发挥企业多年铸就的“艰苦创业,团结拼搏”的精神,形成合力,带领全体职工在困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来!”
  厂领导一班人在全厂发起了“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大讨论,“企业要发展,我们怎么办”成为每一个员工思考的问题。大讨论极大地凝聚了人心,和企业荣辱与共成为广大员工的共同信念,职工们积极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对国内外市场反复分析研究,集中全厂职工的智慧,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由眼睛向内转到眼睛向外,由靠计划分配任务,转向去国际市场求生存、求发展,作出了“以钽铌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摆脱为军工服务的单一性和依赖性,以多元化产品结构,广泛占领国内市场,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实现企业振兴”的决策。
  为了让“宁冶”重新站起来,厂领导一班人带头艰苦奋斗,负重拼搏。从一九八四年到一九九二年,在“宁冶”的各科研、施工、生产现场,从车间到厂部,到处都可以看到各级领导忙碌的身影。九年间,他们没有休过一次假,没有度过一个完整的星期天。副厂长曹永平几次拒绝调新房;党员干部为了引智、买资料,餐餐吃方便面,以节省每天八美元的出国补贴;领导干部舍不得花几百元“装修”自己的办公室,却每年都要投入上千万元改善职工生活条件,厂院的领导干部至今还在二十多年前建的一座旧办公楼里办公,在北京出差仍旧挤公共汽车,住着十四元一个床位的地下室。现任厂长兼院长何季麟被评为宁夏十大科技明星,他分文不取,把五万元奖金交到厂里作为科技奖励基金。宁冶全厂上下形成了政通人和,积极为“宁冶”做贡献的局面,企业一举走出了困境。
  一个党员一面旗,党员挂牌上岗
  在国际市场上,钽粉已向高比容和超高比容方向发展,对钽粉比容的要求标准是一点七万乃至二点三万,而宁冶的钽粉比容只能达到八千左右。显然,不缩小这个差距,宁冶就无法打入国际市场。一九八九年,一名厂领导带领几名技术人员到日本访问用户,一家电器公司竟在生产线二十米外,划了一道白线,不准他们越雷池半步;一些外国客商在商务活动中甚至不愿与他们交换名片;当他们向国外同行提出引进技术的要求时,被傲慢地拒绝了:“我们绝不会在世界的东方培植一个竞争对手!”
  宁冶职工得知这个消息后,被激怒了:“我们一定要凭借自己的力量,拿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扬眉吐气!”
  一九九三年三月,厂党政领导班子向全体党员郑重宣布:全厂进入“非常时期”,集中所有的物力和人力抓科研攻关,要求各级党组织发挥科技攻关的堡垒作用,党员干部必须走在科技攻关的前头。时任副厂长、总工程师的何季麟受命担任攻关组组长,一个由申汉超、郑爱国、潘伦桃、施文峰等几名党员干部组成的攻关小组,钻进两间简陋的实验室里,一场攻克钽粉技术难关的战役打响了。为了争分夺秒,妻子儿女不约而同地把饭菜送到了实验现场;挑灯夜战,饿了泡碗方便面,困了趴在桌子上打个盹;不知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取得了上万个技术参数。半年时间过去了,一点七万至二点三万高比容钽粉终于研制出来,并向外商发去了样品。不久,从美国传来喜讯:产品质量完全符合国际标准,国外大公司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攻关组成员一张张又黄又瘦的脸庞绽开了自豪的笑容。
  宁冶党组织在基层单位广泛开展了党员挂牌上岗、党员责任区等党建活动,使党员的带头作用像一面面流动的红旗飘扬在厂区的每个角落。二分厂支部书记刘长顺说,无论我做哪件事,都要看看胸前这块牌,想想这样做是否对得起“共产党员”这四个神圣的字眼。职工感慨:这些戴红牌的人代表了我们的根本利益。
  目前,厂院15名国家级专家都是党员,50多名教授级高工基本上是党员,绝大多数生产技术骨干是党员,30名劳动模范有28位是党员,党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已达到18%。“做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已成为广大职工的向往和追求,现在已有300名职工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并不优裕的条件,留住了“百万身价”的高科技巨子
  宁冶像磁铁一样凝聚着一批身怀“绝技”的高科技人才,过去,他们身处艰苦恶劣的环境不说苦,今天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种种诱惑不动心,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们?厂院党委副书记王旭东说,是因为这里有他们挚爱的事业。在经济欠发达、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要把人才留住,不仅要为他们创造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真心实意地为他们办实事,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还要不断地为他们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使他们永远站在这个领域的科技前沿。
  宁冶用事业和感情留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办实事之中。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批批技术人员告别了窄小、阴暗的小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宅;140多对“牛郎织女”告别了天各一方的生活,厂院还想方设法为他们的家属解决了“农转非”户口,妥善安排了工作,为了提高职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他们高薪从北京、上海聘来了教师;把450多名职工子女招工,送去培训,进技校……
  国内外知名的钽业专家施文峰,10年前曾多次向厂里打请调报告,经过厂领导一番苦口婆心的思想工作,最终他还是留下来,为中国钽粉业由低比容走向高比容作出了重大贡献。业内人士评定他在国际钽粉领域的“身价”为100万美元。有人问他:“如果国外有企业用100万元或者50万美元的年薪聘你去工作,你动心吗?”“绝对不!”性格腼腆的施文峰毫不犹豫地回答说:“我今天的地位是厂院几代科技人员的集体智慧托起的,我是踩着他们的肩膀成长起来的,我对这里的情感是用任何金钱和物质都无法替代的。”
  宁冶不但用“真诚的态度吸引人,热情的行动帮助人,宏伟的计划鼓舞人,神圣的事业留住人”,而且还用新的机制激励人。为了加快技术队伍建设,厂院在制定以老带新制的同时,出台了全新的技术干部评聘分离制、干部聘任制等优胜劣汰的新机制,使一批批优秀技术人才迅速脱颖而出,对宁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年34岁的院长助理孙本双是我国铍领域的专家。有一年,上级分给厂里两个英语培训指标,厂院领导把这个难得的机会给了到厂仅一年时间的孙本双。第二年,厂领导又将他派往美国学习、深造。两年后,学成归国的孙本双刚回到厂里就承担了国防领域两项重大科研课题。他不负众望,与其他老一辈科技人员一起,经过5年的潜心研究,把我国的铍材应用水平提高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他说,这里是中国唯一的铍材基地,我在这里会大有作为的。
  一大批事业有成的高科技人才的凝聚,已成为宁冶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市场地位的坚实基础。现在,宁冶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已占职工总数的43%,他们几乎囊括了我国钽、铌、铍冶炼、加工领域的所有重要科研成果,仅1994年以来,就完成科研课题121个,其中,国家级新产品试制项目31个,有17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正是有了这批科技人才,企业每年投入科技创新的资金以60%的增幅递增,建成了11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钽、铌、铍深加工生产线,技改投入产出比高达1∶5.2;正是有了这批科技精英,宁冶成为国际钽铌研究中心成员单位。
  宁冶虽然拥有当今世界一流水平的新技术、新设备,但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还存在着差距。为尽快缩小这个差距,厂院不惜代价,每年都拿出大量的资金,选派一批技术人员出国留学、进修,攻读学位,时刻掌握国际最新技术的动态和成果。近10年来,他们先后选派了130多批400多人(次)赴美、日、英、法、德等国进行考察、调研、培训和技术交流,并拥有了自己的硕士和博士生。有了这支思想技术“双过硬”的队伍,宁冶以超常规的技术进步获取利润的最大化,已具备与世界同行相抗衡的实力。今年,宁冶将实现销售总额10亿元、利润1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年劳动生产率人均达20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