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也说晚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8-19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争鸣录

  也说晚会
  郁钧剑
  最近一个时期,新闻传媒发表了不少对综艺晚会“多”与“滥”的批评意见,如场面过于奢华,没有节制的人海战术等,也发表了观众对晚会没有必要“一刀切”的中肯意见。笔者作为一名多次参加了晚会的表演者,完全同意上述种种观点,同时也想谈谈一些自我感受。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我国人民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激动人心的年代。中国人民历来就有逢五逢十喜过大节的传统习俗,那么载歌载舞的晚会正好是表达这种喜悦心情的载体,因此像《光明赞》、《回归颂》、《祖国颂》等晚会,不仅反映出一种自豪感、成就感,一种精神面貌,也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
  从艺术特点来看,上述几台晚会,能直面社会与时代的重大主题;从表现形式上看,讲究技术技巧,要求知识水准和道德修养,起到了鼓舞人的作用。
  纵观每台晚会,几乎都囊括了国家级文艺团体的名演员。在晚会中,不少名演员是数人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段舞,但大家都毫无怨言。还有不少名演员每次排练、走台,直至演出都是自费坐出租车前往,在表演角色上听任安排,在劳务报酬上也无索取。可见,晚会,不仅仅只是展示演员演技的舞台,而且也具备了培养演员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的功能。
  笔者认为晚会之所以遭到批评不是因为它的本身,而在于它的“多”与“滥”。而造成多、滥的根本原因是,同一主题的晚会从中央到地方都在办,而且互相攀比,都办成了所在地最豪华、最耗资的晚会。据报载,许多晚会的投资均在千万元左右,最少的也要数百万之巨。如按同一专题的晚会从中央到地方都在重复办计算,一共要花掉多少钱?这样又怎不令人痛心!这是指“多”,其次是“滥”。同一主题的晚会,因为主题相同,所选的曲目也必然是大同小异,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等。这些歌曲的原唱者就那么几位演员,各级的晚会往往又都想请原唱者出现在自己的舞台上,愿望是好的,但却势必造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现象。
  “滥”的现象还在于伴舞无序,人海战术。其原因是编导者日益追求场面宏大,场面大则人数多,为求整齐,动作越编越简单,越简单就越粗糙。如此恶性循环,必定造成伴舞游离于歌曲主题。如一首西北的歌,也不管是新曲还是旧调,一定会有一群头扎白巾、光着上身的小伙和一群穿着花袄花裤的姑娘在歌者身后做一种憨状,完全不顾歌曲唱的是什么。
  对晚会的批评,有一些是值得商榷的,如认为没有出精品,出新人。笔者认为这种意见当一分为二。因为每次晚会其实都有新人新作,但推不出来也很正常,这是因为晚会本身就不是出新人新作的载体,而是一种礼仪性的庆典。它的构成意识主要是营造一种喜庆吉祥的氛围,比例上多用老的经典力作和名演员也是想增强氛围的“分量”,而出新人新作的载体应当靠诸如“音乐电视”、“歌手大奖赛”、“歌曲排行榜”等来完成。
  还有一种意见是全盘否定伴舞形式,笔者也未敢苟同。因为载歌载舞不是现代的发明,而是民族民间艺术的起源。
  载歌载舞是中国原始社会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至唐朝达到鼎盛。相传在唐代有一种叫“踏歌”的歌舞形式。公元713年,数千名宫女与民选女子,衣罗绮锦绣、饰金银珠翠,在火树银花间“踏歌”三天三夜。谁要是不想看歌伴舞、舞伴歌,而是想听整首歌或看整段舞是件很简单的事,完全可以去音乐厅或是剧场去听音乐会或是看歌舞晚会。因为晚会要的就是“信息量大”,要的就是非歌非舞,以期达到一种与“礼”联系在一起的形式。
  晚会庆贺的基本都是大日子,如不庆祝,于心于情于理都不忍。那么摆在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如下几个:一、同一主题的大型晚会如果中央办了,各地一般就不应该再办。二、充分调动有优势的地方电视台的积极性,把大型晚会“下放”到各地轮流办。三、可由中央电视台和部分地方台在不同的日期里分别播出一台不同演员不同内容的晚会,以满足老百姓有选择看文艺节目的需求。四、严格控制国家财政投资晚会,但应允许用广告费办晚会。这也是使文艺进入市场的一种值得探索的方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