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9阅读
  • 0回复

边陲大漠赏“绿珠”——新疆布尔津县治沙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中华环保世纪行 西部开发生态行

  边陲大漠赏“绿珠”
——新疆布尔津县治沙见闻
本报记者 李新彦 白剑峰
确如人们所说:“不到新疆,不知道祖国之大。”8月17日上午8时,西部开发生态行记者团一行从乌鲁木齐出发,乘车沿着216国道向北急驰,一跑就是14个小时,行程800公里。一路上,记者们看惯了戈壁、秃山、黄沙、大漠,大家的心情与这恶劣的生态环境一样沉闷、苍凉。当汽车进入额尔齐斯河与布尔津河的交汇处时,突然,大家眼前一亮,一个绿树掩映、方方正正、干干净净、生机勃勃的小城镇扑入眼帘。这就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佳卫生先进县、造林绿化先进县布尔津。
面对记者们的惊奇,布尔津县常务副县长刘怡女士自豪地说:昔日的布尔津可没有现在这么整洁、漂亮。该县位于新疆最北端,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接壤,处于乌拉尔山风道,常年风沙弥漫,自然环境恶劣。每年8级以上大风要刮60多天,最大风力10到11级,6—7级大风也要刮50多天。狂风肆虐时,遮天蔽日,飞沙走石,满城尽是沙包,连自行车都不能骑,吃的饭里都是沙子。额尔齐斯河南岸,沙丘茫茫,六七十年代,还驻扎着石油公司等10余家单位,因常年风沙蔽日,沙进人退,全部搬迁了。县城今天的优美环境,完全得益于城南治沙工程。这项“民心工程”改变了布尔津的小气候。
翌日,记者们慕名来到城南治沙工程现场,登高远望。这里本是狂风逞威的风口子,但见大片的防风林带俨然一堵挡风的墙,沙枣树、骆驼草、梭梭柴、红柳像是绿色的被子将沙丘紧紧裹住,围城的布尔津河和额尔齐斯河的河谷林、城西的400亩人工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脚下的扬水站正在紧张作业,人工渠里清水奔流,去浇灌滋润沙漠中的树木和青草。此时,微风徐来,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一大群野鸭掠河飞过,好一派盎然生机!难怪有来自南方的援疆老干部生发感慨:近几年布尔津的小气候变得有点像江南水乡了,夏天空气湿润起来,经常细雨绵绵。
当年为专心致志当好治沙总指挥,而主动辞去布尔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务的刘晓军,在现场侃侃而谈:为了改善生态环境,1996年春,城镇7000多名干部群众以空前的胆识和气魄,开进了风沙肆虐的茫茫沙丘,以“辛苦我一个,造福后代人”的昂扬斗志,实现着几代人想干而未干成的事业。布尔津本是一个穷县,每年全县财政收入只有1200万元。怎么办?不等、不靠、不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县委、县政府号召城镇干部和群众每人承包两亩封沙林,修建4米水渠,树木包种包活,一包10年不变。由于人们懂得是为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而战,积极性空前高涨,有人的出人,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不少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干部,甚至古尔邦节都战斗在工地。大家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很快将数千亩沙丘夷为平地,在茫茫沙海上修筑防渗渠道36公里,植树60万株,营造防风固沙林3386亩,筑起了一道绵延十几里、宽达数百米的绿色屏障。按常规需国家投入1500多万元才能办成的事情,硬是靠布尔津人义务投工投劳办成了,彻底斩断了扑向城镇的沙魔,为城镇建设和居民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全县上下在县城建设中高度重视自然生态保护和绿化、美化工作,又是各族人民投工投劳,拆房建绿、见缝插绿、异地补绿,各单位踊跃争创花园式单位,人人争做绿色使者,形成了千家万户造绿、增绿、护绿的良好局面……
最后,刘晓军总指挥为记者们描绘了布尔津的治沙蓝图:“我们计划,再苦战两三年,全面完成城南万亩经济林的开发建设任务,在挡风固沙的基础上,把昔日戈壁荒漠逐步建成集防风固沙、农林牧综合开发、生态旅游为一体的万亩绿化基地。”
中华环保世纪行组委会秘书长、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李华忠边听、边看、边赞:“真了不起!今天的布尔津,堪称祖国大西北边陲的一颗绿珠。这里治理生态环境的巨大成就,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列宁倡导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的结晶啊!”(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