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阅读
  • 0回复

廖晓义和环保行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05
第10版(各地传真)
专栏:人生舞台

  廖晓义和环保行动
  本报记者 孟 扬
  在北京延庆二道河乡那片被称作“地球村”的郊野绿地上,我见到了廖晓义,2000年“苏菲环保大奖”的获奖者。仲夏的骄阳下,这里的浓绿给人以清爽。树荫下,廖晓义给参加环保夏令营的孩子们讲解着环保知识,孩子们的手里拿着“地球村的礼物”,一本绿色封面的《少儿环保行为规范》。廖晓义的神情那样专注,没有因为面前只是一些小学生而有所松懈。
  廖晓义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硕士学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做过助理研究员。1993年,廖晓义到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自费拍摄了电视片《地球的女儿》。1995年5月,廖晓义回到北京,第二年,筹划成立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1998年,在国家环保局的支持下,她主编了《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和《儿童环保行为规范》。10年来,她在国内作了上百次环保讲演,发表环保论文和文章40多万字,她创意和参与的环保行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也使廖晓义获得了有环境诺贝尔奖之称的“苏菲奖”。
  为了心中绿色的梦想,廖晓义退回可以留在美国的绿卡。谈起这个选择,她回忆道,10年前,为反驳一位学者朋友“人类正在被自己所制造的各种灾难毁灭”的悲观论调,她查阅了一些资料,然而看到的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和破坏,环境保护迫在眉睫。她开始拍电视片传播环保观念,在拍摄《地球的女儿》的3个月中,采访了40多名活跃在各国环保领域的女性。她从中得到鼓舞和激励,渴望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的女儿”。
  吸引大众参与是廖晓义最根本的环保理念之一。地球村在延庆建立的环境教育培训基地和在北京宣武区建立的绿色社区,在廖晓义的环保理想与现实生活之间架起了桥梁。面积为187公顷的地球村培训基地,是一片自然绿地,人们可以在观鸟、看树、饮泉、爬山的过程中学习生物多样性知识,培养环保意识,并为环保人士提供野外活动的场所。建功南里的“绿色社区”,则把环保引入了社区生活。走进居民区,庭院整洁,草坪葱绿,居民将垃圾分成生物垃圾、非生物垃圾、弃吐垃圾,分别投放在红黄绿3个垃圾筒内。作为城区节能型小区,这里的每个家庭都装上节水龙头,使用节能灯,绿地覆盖率占小区面积的30%。还成立了绿色自愿者大队,开展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
  廖晓义的执著与热情使人们受到感染。有人问她,遇到困难是否想到过放弃?廖晓义说,环保是我们共同的事业,每个人都不要忽视自己的力量。而政府对环保工作的重视,人们对她的理解与支持,让她对环保事业充满信心。她不会忘记,1996年秋,电视节目《环保时刻》对垃圾分类的观点作了报道,北京西城区大乘巷一位退休教师找到地球村,说他们那里愿意尝试节目中介绍的方法,为她的试点工作找到了突破口;1997年夏,宣武区环卫局主动与地球村合作,建立垃圾分类的社区试点;为了保证培训基地的环境质量,乡政府关闭了建立在基地内的一处鸭塘……她决定用所获奖金在国内设立环境奖,以鼓励更多的人参与环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