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伊金霍洛旗生态建设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1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保卫绿色 关注森林

  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
  ——伊金霍洛旗生态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赵永新
  一株株旱柳、新疆杨傲然耸立,一片片丛生的红柳、洋柴将连绵起伏的沙丘牢牢固住,其间不时飞起几只野鸟,跑出可爱的野兔——若不是内蒙古自治区伊金霍洛旗林业局局长李凤怀的提示,记者万万没想到自己是身处毛乌素沙地,更想不到30年前这里的群众被肆虐的风沙逼迫得远走他乡。
  说起以前的凄惨景象,乌当柴达木村的老支书李明亮记忆犹新。他指着不远处的一处房子对记者说:“当年这房子刚盖起来的第二年就不能住了——沙丘已经爬上房顶,把新房子给埋了!”
  这就是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沙进人退的真实写照。到1973年,流沙面积达到全旗总面积的33%,植被覆盖率不足10%,粮食亩产仅有24公斤。不少群众被迫背井离乡。
  如今的伊金霍洛旗已是旧貌换新颜,植被密布的乌当柴达木就是该旗的缩影。据介绍,到1998年该旗的有林面积达到22.67万公顷,比1973年增加34.7倍,植被覆盖率为60.7%,成为全国绿化百佳县。粮食产量比1973年增加了6倍多。当年搬走的群众许多又回来了。
  伊金霍洛旗是怎样由沙进人退变为人进沙退的?旗林业局局长李凤怀道出了其中的答案:数管齐下,植树种草。
  旗委、旗政府实行五荒土地使用权拍卖制度,对已划拨到户的草场限期治理,不能达标的收回拍卖给有能力治理的户;对没有分到户的荒地,按照“谁治理、谁受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的原则公开拍卖,将建设的责任、使用的权利紧密结合起来,采取以奖代投的办法,农牧民植树种草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分造七分管”是植树种草的经验之谈。伊金霍洛旗对传统的放牧方式进行改革,推行舍饲养畜,在生态治理项目区实行全年禁牧,非项目区采取季节性禁牧,避免了草长得快不如羊吃得快的情况发生。
  与此同时,旗委、旗政府帮助农民先后建起了中密度板厂、刨花板厂、柳编厂,把抚育间伐下来的树杆、枝条加工成商品,成为农民收入的一大来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