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阅读
  • 0回复

“选”出来的变化——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病人选医生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9-23
第2版(要闻)
专栏:

  “选”出来的变化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病人选医生纪实
  本报记者 赵永新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在短短两年间发生的变化令人难以置信:1998年上半年,该院门可罗雀,病床使用率仅为56.4%,从院长到职工个个愁容满面,不知如何是好。而到了今年上半年,该院几乎天天门庭若市,病床使用率达到88.5%,医生护士们忙得不亦乐乎,脸上写满了喜悦,心里充满了自豪。
  医院还是那所医院,人还是那些人,究竟是什么使医院发生了奇迹般的变化?
  院长杜智回答说:“这变化是‘选’出来的。”
  原来,眼下盛行全国的病人选医生的第一家医院,就是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两年前的9月1日,该医院实行病人选医生,并以此为突破口,对用人和分配制度进行了彻底改革,使医院奇迹般地起死回生,蒸蒸日上。
  穷则思变。临危受命的杜智经过苦苦思索,决定实行病人选医生,并以此为突破口,打破铁饭碗,取消平均主义
  走进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的门诊大厅,告示牌上的大字让人耳目一新:尊敬的患者,现在我们将帮助您从被动分配走向主动选择,您可以在就医过程中选择您满意的医生。如果不满意,还可以再次选择,直至您满意为止。一位慕名而来的外地患者看完墙上悬挂的出诊医生的照片、姓名、职称后,情不自禁地说:“病人也能选医生,这在以前可连想都没想过!”“不光是患者没想过,我在当院长之前也没想过———这也是逼出来的法子。”杜智笑着告诉记者。
  1998年4月,他走马上任第三中心医院院长时,正是医院最困难的时候。这所在计划经济时期各项工作都名列前茅的三级甲等医院,从1995年起开始走下坡路,到1998年滑到历史最低谷,病人稀稀拉拉,职工心不在院,领导一筹莫展,医院面临“散伙”的危险。杜智苦苦思索着医院的脱困之路。他深知,要想改变人心涣散的局面,调动全院职工的积极性,只有真正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打破铁饭碗,取消大锅饭。
  经过深入细致的研究,一种全新的模式在杜智心中渐渐明晰:在门诊,把出诊医生的基本情况公之于众,让病人自由挑选;在病房,实行三级医生制:三级为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二级为主治医师,一级为住院医师,一个病组由一位三级医生(一般为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两位二级医生(一般为主治医师)、四位一级医生(住院医师)构成,实行自由组合,病人可以从三级医生选到一级医生。这样,每个医生一个月的工作量一清二楚。一个月工作量处于最末位的,黄牌警告;三个月仍处于最末位的,红牌罚下,进行“调、转、下”岗……
  经过全院职工的进一步论证、补充,病人选医生于1998年9月1日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正式实施。
  一个“选”字,使多年来难以打破的铁饭碗、大锅饭一攻就破,蕴藏在职工中的积极性、责任心一下子迸发出来,“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
  1998年9月1日当天,到第三中心医院看病的人们惊喜地发现,医生、护士们变样了:一个个穿戴整齐、精神抖擞,看病的医生笑脸相迎,百问不烦,从前的相互推诿、冷言冷语、一问就烦不见了。病人们奔走相告:第三中心医院变了!
  医生迟到、早退现象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早到、晚走、随叫随到。不仅工作时间兢兢业业、全神贯注,就是晚上、节假日也都看书学习,琢磨着如何把手术做得更漂亮,让病人更满意。护士们不再是简单地执行医嘱,而是主动了解病情,术前积极准备,术中全力配合,术后精心护理……
  到了10月初,该发9月份的奖金了,人们都在拭目以待:能否按工作考核量取酬?杜智院长没让大家失望:根据病人选择的结果,由医院统一发奖金,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结果档次明显拉开,一个科室两位同等职称的医生收入差了整整7倍。面对如此悬殊的差距,这位医生毫无怨言:谁叫选咱的病人少呢?这样做我服气。
  同样让大家“服气”的是人员的公平而无情的“调、转、下”岗:1999年至今,25人被解聘下岗,105人被转岗,其中17名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转为工勤岗。由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无一人闹事。这在以前是多么不可思议啊!
  竞争出活力,公平增动力。正是冲着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近两年不少外院的业务骨干冲破重重阻力,义无返顾地投奔第三中心医院。
  尝到“选”字甜头的杜智乘胜前进,相继推出了病人选厨师、病人选护士、临床科室选辅助科室、前勤选后勤等一系列措施,不仅极大调动了所有职工的积极性,而且理顺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医生、护士围着病人转、辅助科室围着临床科室转、后勤围着前勤转的良性机制。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改革前后同期对比,门诊人次增加9%,出院人数增加52%,病床使用率增加21%,病人平均住院日减少1至4天,单病种平均住院费用下降200多元。病人量的增加,也使医院的经济收入相应增加,去年总收入突破亿元,比上年增加36%。
  一个“选”字,一下子拉近了病人与医生的距离,“以病人为中心”由一句口号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医患矛盾自然而然地得到缓解,医德医风这个“老大难”变得不再难
  在第三中心医院采访,记者感触最深的,不仅是医务人员那种忘我的工作热情和向上的精神风貌,还有病人选医生催生的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的新型医患关系。尽管在这里病人对医院还存在不满意的地方,但更多的却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赞美。
  家住河北区的徐淑文,怀疑自己得了直肠癌,整天饭吃不下,觉睡不香,惶惶不可终日。她从电视上看到第三中心医院病人选医生的报道后,将信将疑地来到第三中心医院。结果怎样呢?“我选的马大夫态度倍儿好,一点都不嫌脏,认真仔细地给我做了检查,告诉我不是癌,只是肛肠有点炎症。他给我开了50元钱的药——不像有的医院,一开就是几百块钱!从医院出来我马上感觉好多了。这不,药还没吃完,病就好了。”
  院办的同志告诉记者,改革之前医患关系可没这么融洽,病人投诉是家常便饭,现在却很少发生,有的月份甚至为零,“红包”现象也悄悄地消失了。从1999年11月开始,医院每天对门诊和病房病人进行问卷调查,至今已收回问卷20多万份,综合满意率接近98%。
  天津市卫生局局长张愈道出了其中的奥秘:“因为我们过去的做法治标不治本,没抓到根子上。第三中心医院在把选择医生的权利交给病人的同时,也把对医生的监督权、考核权交给了病人。这种考核监督是最公平、最权威的,它不仅激活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同时也促使他们处处为病人着想,真心实意地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样,何愁医疗水平上不去,何愁群众不满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