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爱上这片黄土地——瑞典农业大学教授埃特利德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0-24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爱上这片黄土地
——瑞典农业大学教授埃特利德侧记
本报记者 吴迎春
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热潮正在兴起,而一位外国专家的足迹早在14年前就出现在我国西北的黄土地上。他因为在华工作多年并做出突出的贡献,今年获得我国政府颁发的“友谊奖”。他,就是来自瑞典农业大学的埃特利德教授(见上图右二)。
  埃特利德现年53岁,瑞典人,曾就读于斯德哥尔摩大学,后来在瑞典农业大学供职,现任该校环境研究实验室主任。1986年,埃特利德怀着对东方文明古国的憧憬,来到陕西省米脂县执行中国—瑞典水土保持合作项目。“中国有长期使用农田土地的经验,我们有现代的科学理论知识,我想将两者结合起来。”埃特利德谈到执行这一项目的想法时这么说。
  在陕西工作期间,作为项目主持人,埃特利德教授不辞辛苦,跑遍了那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坎坎,掌握了黄土区土壤水蚀与风蚀的特点,提出了黄土区以植被治理为主,生物土壤改良的措施。这一思路被人们接受并一直延续至今。他提出的土壤植株营养元素简化测试技术比国内传统方法测定的精度提高了100倍,准确性提高了50倍,得到了国际评审团的高度评价。
  从1994年至今,他在陕北执行中瑞提高氮肥利用率的新合作项目。项目启动之后,他发现当地农民在生产中使用过多的化肥,这不仅造成浪费,而且还污染环境,“很多地区的地下水有亚硝酸盐,而且含量很高,这是过量使用化肥带来的后果,会影响人民的健康,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他向当地政府谈了此事,要求予以重视并解决。
  为了解决化肥使用过量的问题,他在陕北不同的气候地带进行化肥使用试验,主要用于三种粮食作物——大米、小麦、玉米,在数千农民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他找到了合适的化肥使用量,这可以使广大地区农民的化肥平均用量比原来减少30%。他的研究成果可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记者就此向他表示感谢时,他谦和地说,这是他应该做的。他还说,他的研究成果能得到应用,农民获得好收成,产生社会效益,是对他最好的报答。他的言谈一片赤诚,洋溢着对中国农民的深厚情谊,对这片黄土地深深的爱。
  一个外国人,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工作,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执行合作项目中,由于当地财政拮据,配套资金一直没有落实,给项目执行带来一定困难,埃特利德教授把本该用于瑞典专家的50万瑞典克朗留给中方,使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去年,他的儿子在瑞典患病住院,他坚持完成工作后回国看望,儿子已经出院。他的妻子多次想来中国,但每次都因他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而放弃。外国专家局的官员高度赞扬他的这种奉献精神。
  他先后在陕西待了十几个年头,足迹遍及米脂、延安、南泥湾、安塞、杨凌和汉中。他特别喜欢在村头、炕头、田头同农民一起讨论问题:“你的地里使用了多少化肥?收成怎么样?”通过交谈,他和农民们互相了解熟悉,成为好朋友。当问他有多少农民朋友时,他说,老老少少均有,“无数”。当那些没有牙的老农和他亲吻时,他感到非常高兴(讲到此,他长笑不止)。他们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农民们常请他在家中做客,他吃了很多的饺子,但他最喜欢吃的是蔬菜和花生仁馅的饺子。农民还教他如何做饺子,包括和面、擀面皮、做馅。回到瑞典,他还不时做饺子吃或招待朋友,他称赞这是一种很好的食品。他说,中国人民热情友好,这是他在中国能长时间工作的重要原因,“这也是我一生中重要的难忘的经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