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敞开收购 以销保购——柏乡县镇内粮库坚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纪事之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01
第2版(经济)
专栏:

敞开收购 以销保购
——柏乡县镇内粮库坚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纪事之一 本报记者 黄彩忠
  “老乡,去年的余粮卖得怎样?”隆冬季节,踏着瑞雪来到赵银宗家,我们刚落座就这样提问。银宗在王家庄乡赵村也算是一个种粮大户,他乐呵呵地回答说:“全卖光了,只剩下口粮和一点点饲料粮。”正在赵家串门的老农张万训,一边抽着烟,一边接着话茬说:“我家没有他那么多的粮,元旦那天我刚卖了2000公斤。我不着急,政府公布了‘保护价,敞开收’,我还有1000多公斤,等天放晴了再说。”
  柏乡在河北省是个仅有17万人口的小县,但是产粮多,一季小麦下来就有10万吨,全县目前库存1.5亿公斤,各级领导为粮食没少操心。近两年广大农民像赵银宗、张万训一样,并不为卖粮难而担心。县里11家粮食企业在这方面功不可没,他们天天向农民开着大门,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我们特地采访了他们中的佼佼者———镇内粮库。
  不让粮食压在农民手中
  农业连年丰收,镇内粮库一直忙着腾仓、租仓、建仓,去年国家为此就给他们投入了1200多万元,建了容量2500万公斤的仓库。一个仅有80多名职工的单位,占地已达216亩,仓容扩大到近4.3万吨,看来还满足不了需要。“怎么能眼看着丰收的粮食压在农民手中呢?”职工们总是这样想着开始每一天的工作。他们经常早上班、晚下班,常年挂牌敞开收购。农民何时来,他们何时收,何时结算。农民一手交粮,一手接钱,高兴而来,满意而去。
  镇内粮库挂着“柏乡国家粮食储备库”的金字招牌,他们的举动特别令人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记者时不时来个明察暗访,至今也没有发现他们压级、压价、限收、拒收。1998年,他们收购保护价粮4535万公斤,1999年收购4673万公斤。一家占了全县42%的收购量,政府满意,农民满意,企业也有利。
  掌握粮源促销售
  “敞开收购是前提,顺价销售是目的。”———镇内粮库的同志就是这样认识购与销两者的关系。敞开收购即是前提、基础,他们总是把它当作第一位的工作来抓,库内的其他工作都围绕“敞开收购”转,按保护价把农民手中的余粮收上来,不仅帮农民解决了卖粮难,自己也由此掌握了充足的粮源,为降低成本、顺价销售奠定了基础。镇内粮库近两年购销两旺,生意越做越大。1999年人均年经营量197.5万公斤,是全国粮食企业人均年经营量的3倍多。
  “仓库再大,也是有限的”,粮库主任尚金锁同志谈到他们的粮改经验时,特别强调说:“在保证完成国家交给的储备任务后,一定要搞好顺价销售,以销保购,销量多,购量才会大。”以1999年为例,他们购4673万公斤,销5006万公斤,销大于购300多万公斤,有如河流,出口大于进口,水才会流得欢快,不会发生滞流、堵塞。道理不难明白,实践起来却不容易,尤其是长期搞调拨的粮库同志,如今要做粮食生意,而眼下一些地方的粮食市场又相当疲软。
  靠信息和信誉占领市场
  好在镇内粮库“下海”早,在全国同行业中排名属于前列。笨鸟先飞,他们首先拨几万元钱买了微机、录音机、传真机、直拨电话等,慢慢地建起了信息网。每周三晚召开一次业务人员参加的市场信息分析研讨会,及时发布“市场天气预报”。信息灵,决策准,他们常常靠信息抓到市场机遇。例如,不少用粮单位如今都采取“零库存”管理,家里不存一斤粮,要用随时买。镇内粮库的同志发现有些用粮企业春节期间不停产,而大多数国有粮食企业放假休息。1999年一进腊月,他们就跟有关企业联系春节期间用粮供货问题。镇内粮库春节不放假,大家出动搞销售,一个月共顺价售粮1350多万公斤,占全年总销量的27%左右。
  他们还靠信誉取得了走向市场的通行证。他们的贸易伙伴由几年前4个省市的12个,增加到如今25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家,形成了全国性粮食流通的“联合舰队”。过去,业务员“满天飞”,如今同“舰队”成员做生意,一个电话、一封传真,买卖就做成了。县领导总结他们的做法是:“卖全国、买全县。”1999年11月底,国家粮食储备局承德直属库以0.5公斤6角5分8的价格,买了他们5000吨粮食。人家一检验,镇内粮库的粮食质量高于国家标准,例如杂质,国家规定允许1%,他们只有0.5%,承德方面提出再买3000吨。另一粮库提出以每0.5公斤6角3分的价格向承德库卖粮,承德库表示不要,宁肯花多点钱买镇内粮库的。好质量就这样带来高信誉、大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