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他活在辽宁人民的心中——忆黄火青同志几件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01
第11版(纪念与回忆)
专栏:

  他活在辽宁人民的心中
  ——忆黄火青同志几件事
  郭峰 李荒 李涛 徐少甫 郑启志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国政法战线杰出的领导人,原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最高人民检察院原检察长黄火青同志,在1958年6月至1967年1月期间,任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正当辽宁人民盼望他寿登百岁的时刻,却传来了他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噩耗传来,辽宁人民感到悲痛。特别是与他共事或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老同志、老劳模、老技协积极分子,心绪久久难以平静下来。
  抓省委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的培养
  辽宁是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党中央、毛主席对辽宁十分关心。1958年2月毛主席视察辽宁。同年7月,邓小平同志视察辽宁。随后党中央为了加强辽宁省委的领导力量,1958年6月,派黄火青任辽宁省委第一书记。接着,又先后陆续派来主管工业、农业、财贸的书记。
  火青一到省委,就抓省委领导班子的建设。
  坚持集体领导,工、农、兵、学、商各有主管的书记或常委。他很放手,让主管书记或常委各负其责。他则腾出时间跑面或蹲点。遇有重大问题,常委集体讨论决定。
  实事求是,反对浮夸。什么是实事求是?毛主席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01页)但是,“实事求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强劲的浮夸风、弄虚作假风。黄火青曾有难处。刘异云赠诗黄火青:“人民捷报逼煞人,破锅一口铁一吨”。黄火青和道:“守着鞍钢怎么活?刚要纠‘左’忽反右,省委书记当也难”。但黄火青还是敢于实事求是,反对浮夸和弄虚作假的。他说:“这些都是我们上边不实事求是造成的。‘压、夸、信’。上边‘压’指标,下边就‘夸’,弄虚作假,反过来上级又‘信’。”
  关心群众疾苦,平易近人,密切联系群众。火青与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交“知心朋友”。他在辽宁“朋友”知多少?谁也说不清。但的确交了一大批“知心朋友”。事实证明,“朋友”成为他了解各方面情况的重要渠道。他到了北京,与“朋友”书信往来不断。许多“朋友”曾到北京看过他。
  贯彻省委指示、决定、意图,把辽宁工作搞上去靠谁?干部是决定的因素。因此,火青很重视干部的培养。
  辽宁省在“左”的错误思想影响下,曾错误地处分了一批干部和党员。火青来辽宁后,根据毛主席关于甄别的批示,在全面了解情况之后,坚决排除“左”的干扰,坚持按中央规定的原则,对一些干部该甄别的甄别,该平反的平反,该重新分配工作的重新分配工作。由于受到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这次甄别工作尚未全部解决党员干部受到错误处分的问题。
  抓干部的培养教育。中央为加强辽宁农业领导力量,从湖北、江西等省抽调十余名县委书记。黄火青同志主张委以重任,派到重点县去,并不断考察他们的工作,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上来。
  抓接班人的培养。根据党中央、毛主席培养接班人的指示,在火青的关怀下,省委抽调年龄30岁以下,具有大学文化的年轻干部进党校青年训练班学习,然后派到基层(农村或工厂)锻炼,在实际工作中培养提高。从1964年开始,省委党校举办了两期“青训班”,培养157人。现在,这批干部中有相当数量走上厅局级领导岗位(个别已是副省级)。火青不但重视省、厅局级干部接班人的培养,而且重视农村支部书记接班人的培养。在调查研究中,火青发现盖县何屯大队党支部书记重视培养接班人。支书说:“人是一辈接一辈,革命也是一辈接一辈”。黄火青1965年5月21日在《人民日报》发表了《关于农村支部培养接班人———何屯大队党支部培养革命接班人工作给我们的启示》的文章。火青同志文章,对全省影响很大,进一步提高各级党委对培养接班人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抓经济建设按经济规律办事
  辽宁是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60年代,钢产量占全国1/3,化学工业占20%,水泥工业占20%,煤炭工业占1/7。搞好辽宁工业建设,不但是个经济问题,而且也是个政治问题。火青胸怀全国,不为辽宁地方所局限。他常说:“辽宁是国家的重工业基地,是全国支援建设起来的,尤其是许多国营大企业首先必须抓紧抓好,以支援全国经济发展。”为此,他曾不断组织工作组到鞍山、抚顺、本溪、阜新等大城市去,为保钢铁、保煤炭,去帮助发动职工群众,实行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开展革新技术协作和劳动竞赛等活动。为了“保钢”,火青调动技协骨干进行“鞍钢会战”。做法是“两参(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一改(技术改革)三结合(领导、工人、工程技术人员)”。毛主席批示为《鞍钢宪法》。毛主席高兴地说:“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辽宁“工业腿长,农业腿短”。特别是“大跃进”后,造成农业严重减产,不仅农村元气大伤,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工业产量大幅度下降。火青深深感到要恢复辽宁经济关键在农业。因此,火青特别关心农业。省委多次讨论发展农业问题。他拿出很大精力调查研究如何调整农村政策,如何更快恢复农村“三力”(人力、地力、畜力)。1960年至1962年省委先后转发了《地瓜田下放到户》、《家乡见闻》等调查报告,对解决当时农村紧急渡荒起了良好的作用。
  为了适应城乡经济共同发展,打破行政分割,使城乡工业与农业联系更紧密。火青1958年6月任省委第一书记,8月就到安东(今丹东)调查“市管县”的问题。他抓“市管县”旨在以城市多的优势带动农村,把辽宁经济搞上去。体制不适应,就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为慎重起见,黄火青派人作“市管县”的调查研究。当时认识上有分歧: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两种观点僵持不下。火青力排众议说:“下决心,改它几个市看看。”这样,除了朝阳地委保留外,都实行了“市管县”。
  1960年,火青发表了《厂社挂钩》的文章,在理论上阐明工农相互“挂钩”,城乡互助、相互支援的重要性,为“市管县”讲明道理。文章指出:“工业支援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厂社挂钩,是一种好形式。”讲到支农重要性,火青指出:“支援农业就是支援了自己”。1960年4月17日,中央批转了辽宁省委3月24日《关于加速农业技术改造的报告》。
  当然,“市管县”也出现过反复。但为时不久,辽宁14个市都实行“市管县”。改革开放,辽宁“市管县”经验受到中央的重视,有些外省市到辽宁了解考察“市管县”的情况。实践证明实行“市管县”的办法,是有利于城乡互助,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促进经济的发展。
  抓工业脱困,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辽宁的特点,是大中企业多,工人阶级队伍庞大。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因此,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搞好辽宁的工业建设,要依靠工人阶级;战胜生产、生活上的困难,也要依靠工人阶级。
  三年困难时期,辽宁大中型企业生产上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而且工厂企业越大,困难也越大。例如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过去打砂轮磨床用的金刚石是经苏联转口南非产的金刚石。以后,苏联不再供应了,磨床生产面临停产的危险。困难的形势,“逼”着必须走技协活动的道路。
  辽宁工人阶级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后退,“顶着困难走,迎着困难上”。技协活动第一发起人吴家柱,他串连林海丰、吴大有研究技协活动的必要性。他们一发起,尉凤英、张成哲等全国劳模,纷纷站出来了,势如星火燎原。
  工人阶级优秀代表、“火车头”的劳模纷纷站出来表示要在党的领导下战胜困难,黄火青全力支持他们的活动和倡议。技协三位发起人之一的吴大有说:“抓先进。劳模是工人阶级的‘火车头’。抓住‘火车头’就会带领工人阶级前进!”火青做到了“五抓”:一抓技协发起人,切磋技协意义;二抓技协方向,提出“攻关、革新、取经、推广、提高”的十字方针;三与劳模(技协发起人)交“知心朋友”,春节拜年、问寒问暖;四是组织技协进行对自行车、鞍钢、轻工业等会战;五是不断总结经验。
  辽宁职工技协活动,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技术革新与技术革命相结合;工人、劳模、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对辽宁经济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仅1963年全省就通过技术协作,解决生产技术问题51800项,实现技术革新64600项,交流技术经验22000项。到1964年,全省就有1678个大中型工矿企业开展了技协活动,积极分子12万人。
  抓作风建设,坚持蹲点,指导全面
  火青工作虽然繁忙。但他能发挥省委“一班人”各司其职的作用。他比较超脱,既能驾驭全局,又坚持蹲点。
  工业上,他在沈阳自行车厂蹲点。为什么在沈阳自行车厂蹲点呢?周总理曾对他说:“天津飞鸽自行车搞得好,为什么辽宁自行车厂不能干好?”火青于是带领工作队到白山自行车厂蹲点。宣传《二十三条》,对职工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在蹲点过程中,火青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的工作队员。白山自行车“差”就“差”在质量上。因此,火青提出“质量第一”的口号。怎样提高白山自行车的质量?火青组织61个单位249名技协积极分子到自行车厂参加质量“攻关”,解决18项技术关键,质量上来了,搞出“四二型”白山自行车,用户反映很好。
  火青还亲自到农村去蹲点,长期吃住在村里。他选定沈阳市新城子区新城堡大队蹲点。农村蹲点,在对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同时,为农民办实事、好事。通过蹲点,火青对新城堡有了很深的感情。1983年7月,作为中顾委常委黄火青视察辽宁,专程到新城堡与老支书会面,考察新城堡的新变化。
  火青与辽宁“心连心”
  火青到北京后,仍然与辽宁的书信往来不断;辽宁新老领导、劳模到北京看他的不断。
  火青在北京,一直注视着辽宁经济的发展。见到辽宁干部都问:工业怎么样?农业怎么样?并尽其所能,帮助辽宁搞项目。1997年3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开工建设的东港华能电厂,就是火青帮助立项的。工程总投资48亿,设计发电能力42亿千瓦时。1998年12月12日华能丹东电厂正式建成投产。这个电厂的投产,对改善东北电网结构,促进辽宁经济建设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心老同志与老同志书信不断。1990年10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李荒同志《同志颂》(一个共产党员的心声)。火青看到后,立即给李荒来信,说:“《同志颂》内容含蓄深刻。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发挥余热,吐出最后的一段丝吧!”
  这些“关心”,集中地说明了黄火青同志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辽宁人民的巨大关怀。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对革命贡献的意义是无限的。火青同志与世长辞了,但他的美德,是永生的。火青同志永远活在辽宁人民的心中!
  黄火青同志永垂不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