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甘蔗北上为哪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1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农村杂谈

  甘蔗北上为哪桩
  汇新
  最近,某报发表了一篇《甘蔗过江北上》的报道,文曰:河北某地的农民在专家的指导下,培育出一种适合北方干旱地区种植的甘蔗新品种。目前这套技术已推广到河北、山东、天津、陕西、甘肃等省。特别具有诱惑力的是,天津蓟县一个农民种了7亩地,光卖种苗就收入10万余元。
  南方的甘蔗种到了北方,的确新鲜。那位农民的钻研精神和干旱地区甘蔗种植的技术突破,可喜可贺。笔者将电话打到了河北。“你们那儿也种上了甘蔗?”“是呀,发展得挺快,只不过糖分和甜度还赶不上南方。”“那都卖给谁呀?”“不知道,反正成车成车往外拉,主要是‘炒”种吧!”呜呼!就这么“炒”来“炒”去的,原来连下家还没考虑!看来,这项技术该不该贸然推广,真是值得商榷。
  中国大百科全书介绍,公元前3世纪,中国已有甘蔗的种植,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这些地区悠久的甘蔗种植历史,培育了经验丰富的蔗农,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种植技术,造就了大大小小的糖料加工厂,销售网络也是四通八达。在市场角逐中,固有的经验、技术、配套设施、流通渠道,都会降低竞争成本。这是自然和传统造就的优势。
  打破传统就要付出代价。像河北那位农民,要想培育出适合北方种植的甘蔗,他首先得搞技术开发,得搞大棚育苗,在推广过程中,这套技术究竟是否成熟、销售渠道怎样,更多的农民还得准备承担市场风险。因此,成本一下子就上去了。我国南方蕴藏甚至压抑着巨大的甘蔗和蔗糖的生产能力,北方地区要想发展甘蔗,先得看看自己优势何在?
  可见,有了技术不等于有了市场。“南方的甘蔗林啊,北方的青纱帐”。诗人眼里的风光展示了大自然的规律。调整农业结构,要求新求变,但如果不考虑资源和市场的因素,片面追求新奇,好比想方设法让公鸡生蛋,剑走偏锋,只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诸如此类的“喜讯”满天飞,面对这些目不暇接的信息,我们必须作冷静的分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