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插上腾飞的翅膀——四川引智工作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1
第7版(国际专版)
专栏:

  插上腾飞的翅膀
  ——四川引智工作见闻
  本报记者 吴迎春
  中国西部论坛在成都结束后不久,记者到四川采访,了解该省有关引进外国智力的情况,所见所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阳平种牛场——产奶冠军牛的摇篮
出成都朝西南方向行走200多公里,记者来到四川农业引智成果先进单位——阳平种牛场。阳平种牛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洪雅县城郊,自1979年建立以来,发展很快,如今下辖种牛公司、奶牛公司、波尔种羊公司、草业公司、乳品厂等,年总产值近亿元,年利润500万元。
  “企业发展的过程是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引进智力的过程”。阳平种牛场场长李天华深有感触地说。或许,场部办公室门前宽阔的墙壁上,挂满的奖状、奖旗能展示其成功的辉煌,但记者更注意的是那一幢米黄色的外国专家楼,它是阳平引智的见证。
  这幢两层的外国专家楼位于场部附近,它环境幽静,内部陈设不错。服务员说,它建于1988年,目的是“筑巢引凤”。这在当时西部边远地区是不多见的。来自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巴西、瑞士等许多国家的专家曾在此下榻,总共120人次,占四川省这些年来引进外国专家学者总数的近10%。
  这些洋专家帮助种牛场培训生产管理骨干,进行现场技术指导,解决了困扰阳平人的育种、饲养、疾病防治等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巴西专家提出为种牛铺设橡胶牛床的建议,使种牛的乳房炎发病率减少10%、蹄病发病率减少30%,仅这一项措施使种牛场每年可减少损失24万元。由此可见,引进上百人次的外国专家会带来多大的效益!如今,阳平种牛场在种畜育种、牧场管理和农村奶牛养殖产业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水平跃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牛奶的产量和质量出现历史性飞跃,每头牛年产奶由过去的4200多公斤提高到现在的6500公斤,产生了全国产奶冠军牛,年产奶1万多公斤。
  经过药水浸泡的消毒通道(为防止病毒细菌带入),记者进入了产奶冠军牛所在地——种畜场,门前招牌上“中国西门塔尔牛”几个大字跃入眼帘,这个于1979年从德国巴伐利亚引进的优质种牛已经本地化了,但它的综合性能达到了原产地核心群水平。其它种牛,比如:从德国引进的黑白花、从法国引进的蒙贝利亚也不让前者。这里有一批冠军牛,总数多达数百只!它们“住”在干净整洁的牛舍里,每只牛有编号,根据编号可从电脑中查阅它们的详细档案资料,了解它们的“父辈”甚至“祖辈”。科学的饲养管理保证了种牛的高质量。
  洪雅县畜牧局长杨春宇自豪地说,阳平人培养出的优质种牛销往周围地区和全国20多个省、区、市,促进了我国种牛事业和奶牛养殖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估算,阳平近20年提供的优质种牛可增收10亿元以上。
  “养3头奶牛,3年起一座小洋楼”,这正是农民养奶牛致富的生动写照。记者参观了阳平种牛场附近一个农户,这家农户养了两头阳平种牛场提供的黑白花,记者问女主人,一头牛一天产奶多少?她说,“50斤,很一般喽!”问她收入怎样,她说还可以。她养了8年奶牛,一幢两层的新砖瓦楼早已落成。
  省草原研究所——做好獭兔和牧草的大文章
种草养畜、发展生态农业是四川省西部大开发的重头文章,如何做好这篇文章,四川省畜牧局的干部介绍了很多措施和计划,其中,引进外国智力是重要一条。四川省草原研究所所长泽柏对记者说,“我们引进外国智力是为把四川建成畜牧强省的目标服务的。过去在这方面做了工作,今后将继续做。”
  这些年来,四川省草原研究所引进了外国专家学者约20人、引进草畜优良品种共20多个,其中,阿尔伯特多花黑麦草和獭兔最为成功。记者曾参观省草原所所属的一个獭兔原种场,它位于成都附近的老君山脚下,占地110亩,建兔舍24幢,饲养了1200只基础种兔,它们按颜色分为白、黑、蓝、红、花斑、海狸等7个品系,年产合格种兔2万只。据该场技术员介绍,獭兔的主要价值在于其皮,光滑柔软保暖如同水獭皮。11年前,省草原研究所从德国和美国引进獭兔良种时,还通过国家外国专家局请进了裘皮加工专家和育种专家,解决了饲养和皮加工等一系列问题,现在已开发出獭兔皮产品系列,包括熊猫玩具和服装等。
  该场设立了獭兔科技开发中心,积极开发獭兔项目、推动其产业化,全国15个省市从中受益。四川全省10个县市区建立了獭兔养殖基地,发展了獭兔养殖户3000户,存栏獭兔60万只。獭兔带来可观收入,当地农民说,家养一只能繁殖的母獭兔,年纯收入可达300多元。
  獭兔是草食小家禽,每天吃草约800克,因而獭兔饲养促进了种草的发展,很多养殖户建立了小牧场,每户牧场面积5亩-200亩不等,饲养獭兔200只—500只。而像獭兔原种场这样的大户,需要大量的牧草,因而在獭兔原种场,绿油油的牧草满山遍野。
  采访中记者发现,该场种植的牧草和洪雅郊区种植的牧草相同,非常茂密,成团成簇,草质不错。“这是什么草?”记者问。陪同的技术员答称,阿尔伯特多花黑麦草。据介绍,这种草适应性强、生长快、产量高、营养丰富,草种于11年前从美国引进,省草原研究所试种推广,迄今已推广到四川全省近90个县市,栽培1000多万亩,年产鲜牧草约5000万吨,为畜禽饲养提供了丰富的饲料来源。
  安全粮仓——鼠口夺粮显神威
一项新的储粮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农户储粮损失,带来数以亿元的效益。这,就是目前正在四川省大规模推广的安全储粮技术项目。
  在四川省洪雅县附近的前进村,记者参观了用这种新储粮技术建造的10个粮仓,它们都建在通风、不潮湿的房间里,多数在楼梯边。仓高两米多,宽1米多,容积一般3.6—4.5立方米,可储粮3000公斤左右。这种仓之所以安全,因为它离地面约30厘米,可以防潮;仓的内壁包括仓顶和仓底均用水泥抹光,可减少虫子的孳生;仓门设在正面,分为内门和外门,密封性能好,防虫防潮;仓下设一个出粮口,抽掉出粮口外端的活动插板,仓中的粮食就“哗、哗”地自动流出。
  这种粮仓是外国专家和中国技术人员合作,参考外国农户的储粮经验和技术,设计制造出来的。它的造价大约300—500元。
  前进村的干部群众称赞农户安全粮仓是农村储粮手段的历史性进步。他们说,昔日,我们把粮食堆在地上、或放在箱子里、简陋的板仓里,鼠虫咬、受潮霉变、被污染,粮食浪费大,人畜食用后影响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现在储粮科学化、规范化,给农民带来实际利益,受到农民的欢迎。前进村400多户中40%建有安全粮仓,其他没有的准备建仓。
  前进村是四川省推广农户安全粮仓的缩影。据四川省农业厅介绍,这种粮仓已推广到全省20多个主产粮县市,建成安全粮仓3万多个,每年可储粮4亿公斤,按减少损失10%计,可减少损失4000万公斤。
  引进智力——促进改革尝甜头
采访中,四川很多干部和技术人员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说,“引智使我们开阔了视野,改变了思想观念,并促进了改革”,比如,本文前面提到的阳平种牛场,学习法国奶业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的管理经验,改革自己的管理体制,建立了产、供、销一条龙体制,解决了农村奶牛养殖户的后顾之忧,包括提供饲料、饲养技术和鲜奶销售。周围地区2000个奶牛养殖户因此受益。再如:大量引进外国优良牧草品种、使之本地化和产业化的四川省草原工作总站,改革体制,变为股份制,增加了自身的活力,提高了经营效益,等等。总之,引进外国智力使四川人尝到甜头。在西部大开发热潮兴起的今天,四川干部表示要大开放,大量引进外国智力,给四川插上腾飞的翅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