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阅读
  • 0回复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14
第9版(理论)
专栏: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
  刘伟忠
  理论能否入耳入脑,打动人心,关键在于理论说服力的强弱。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这一重要思想,对于充分发挥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确保理论武装工作富有成效;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意义重大。
  说服力来自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党性原则
  一种理论是否具有说服力,不能靠自我标榜,而是既要看理论自身是否具有这种质的规定性,又要看这种理论在实践中的作用,影响群众的深刻程度。一百五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解放的思想武器,开辟了社会变革的新纪元。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使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变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的过程中,其影响和作用是无法估量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和说服力,是由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党性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首先决定于它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阐明了当代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特别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演变、最终被社会主义取代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各种学说,尽管情况各异,有些也曾提出过个别正确的命题和不少有价值的思想,但都未能从总体上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而不具有理论的彻底性和说服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还决定于它的实践性。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反映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来自社会实践,并接受社会实践的检验。凡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就具有真理性,因而也就具有说服力;凡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理论就不具有真理性,从而也就不具有说服力。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的产物,它自产生以来,总是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倾听实践的呼声,不断地通过实践来修正自己、发展自己,因而这种说服力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还来自这一科学理论的党性原则。过去一切旧学说或者学派,都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阶级性,而把自己的学说说成是为全社会、全人类服务的。这些旧学说和理论,总是以鄙视群众和实践为特征的。与之相反,马克思主义恰恰公开申明自己的学说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属于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自己的理论。在它那里,党性与科学性是统一的。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这里,对职位、牟利,对上司的恩典,没有任何考虑。相反,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于工人的利益和愿望。理论在群众中有没有说服力,就看其是不是反映了无产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代表了他们的根本利益。理论越彻底,越没有小集团的私利和杂念,就越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和拥戴。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党性原则,三位一体,缺一不可,从而决定了这一理论所具有的说服力。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二十多年来之所以深得人心,扎根于群众,成为全民族的精神支柱,就在于这一科学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基本问题;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内在规律;尊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并随着实践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
  增强说服力,一是“老祖宗”不能丢,但要讲“新话”;二是改进方法,使理论入耳入脑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来自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但这种规定性并不等于现实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在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没有搞清楚,相反附加了许多教条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同时在思想教育方面采取了强制性的做法,这不仅毁损了理论的科学性,而且失去了理论应有的品格和魅力。当前,要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使思想教育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为人们所接受和掌握,一方面,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不把马克思主义当成真理的终结,而着力于坚持和发展,既做到“老祖宗”不能丢,又做到讲马克思主义要有“新话”。
  所谓“老祖宗”不能丢,就是始终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来观察、分析、解决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如果偏离这一科学理论,甚至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我们就会失去解决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中涉及全局性重大问题的锐利武器,思想政治工作就会缺乏“主心骨”,更没有说服力可言,最终只能造成思想混乱,后果不堪设想。当前,坚持“老祖宗”不能丢,还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深刻分析思想政治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说服力和战斗力的有机统一。对于事关政治方向和政治原则的问题,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分清是非,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同各种错误观点进行积极的斗争,使真理在同谬误的较量中深入人心。
  讲马克思主义要有“新话”,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一个为中心、三个着眼于”的学风,坚持理论创新。要认真借鉴和汲取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善于总结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按照实践标准破除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理解以及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依据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探索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会大大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凝聚力,使这一理论永葆生机和活力。
  增强说服力,就要继续深化理论武装工作,改进方法,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教育,使科学理论入耳入脑,扎根于广大干部群众的心中。
  ——不回避难点、热点、疑点,敢于触及一些敏感问题。特别要重视加强对新形势下影响干部群众思想活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对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我国即将加入WTO,对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对随着改革的深化,“四个多样化”等带来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符合实际的解释与说明。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过程中,要多用讨论式,少用训诫式,从过去简单的“说教式”、“注解式”转变为符合人们心理活动规律的“诱导式”、“解惑式”。以平等态度待人,尊重教育对象的人格,由情入理,情理交融。提倡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畅所欲言、平等讨论。正确区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既旗帜鲜明,又注意掌握好政策界限,努力贯彻“双百”方针。
  ——把深奥的理论还原为朴实的道理,通俗地宣传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论要彻底,除了把握事物的根本,还要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使之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对于科学理论的传播,十分强调采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资本论》是理论性很强的著作,但马克思在写作时,却用了许多生动形象、活龙活现的比喻和描述,为后人树立了典范。
  ——尽量用事实说话,采用鲜活语言。马克思认为,理论越少从外面把它“硬灌输”给群众,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去检验它,它就愈会深入他们的心坎。广大人民群众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的推动者和参与者,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丰富而实际的教育资源。要用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用广大群众亲身经历的事实说话,引用群众的生动语言,努力增强思想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