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伟大征程 胜利保证——胜利迈向新世纪述评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12-27
第1版(要闻)
专栏:

  伟大征程 胜利保证
——胜利迈向新世纪述评之二
本报记者 朱思雄
上海兴业路,“中共一大旧址纪念馆”。建馆50年来,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等候参观的人群,到目前为止,累计已接待国内外观众上千万人次。近一年来,观众的留言簿已写满17本,字里行间表达了深沉的感情,这就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解放、中国的富强。”
  这是亿万人民发自肺腑的共同心声。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百年巨变得出的结论是: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才能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这是对中国百年历史的深刻总结。
  致力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繁荣、富强、文明的国家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振兴。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动因。
  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就开始寻求中国前进和发展的新出路,但一次次的探索和奋斗都遭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扼杀。
  南湖灯光,星火燎原。中国共产党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这就打破了束缚中国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为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从而解放了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20年来的改革开放,进一步革除不适应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
  “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着社会主义事业向何处去的问题。在邓小平的推动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把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到经济建设上来。首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又启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使我国的社会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九五”期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超过8%。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8.6万亿元,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位。
  谈到发展问题,邯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王国兴说:“邯钢建厂4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创立和推行新的经营机制和运行机制,有了这个保证,我们才把‘蛋糕’一天天做大,现已连续7年实现利税在全国冶金行业名列前茅。”
  从世纪初一个积贫积弱、饱受欺辱的民族,到世纪末初步繁荣昌盛、自立自强的国家,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中国共产党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一个在世界舞台上举足轻重的新中国。中国人民在新中国建设30年的基础上,只用了2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年才走完的路程。100年来,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扬眉吐气。
  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80多年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在当时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而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和中坚大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跃分子。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一大批先进青年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也成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把文化建设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化建设的纲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革和创新,提出“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紧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明确提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四项任务。中组部党建研究所研究员赵子平认为:“综观历史,中国共产党自创立之日起,不论在思想道德上,还是科学文化上,都始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最大建设者和集大成者。”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共产党坚持认识把握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党的十五大把文化建设纳入党在新时期的基本纲领,摆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十五届五中全会把文化建设列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这是遵循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根本保证。”
  着眼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郑重宣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纲领和政策,正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科学体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人一以贯之的思想,并体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之中。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制定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纲领,经过前赴后继的斗争,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反动阶级统治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要求改变旧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完成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拨乱反正,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决策,都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出的抉择。
  20年前,深圳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今昔对比,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深有感触,他告诉记者:“作为我国最早建立的特区,深圳的建设者们就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经过20年的发展,深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0年至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31.2%,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436.5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住房、人均绿地等都居全国第一。特区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根本目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拥有6300多万党员、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在古老的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举世惊叹的人间奇迹。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21世纪,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