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不要“只有一条胡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19
第6版(文艺评论)
专栏:金台文艺

  不要“只有一条胡同”
  陈宝云
  屠格涅夫在给列夫·托尔斯泰的一封信中,批评法国人,说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一条胡同”,“在这条胡同里窜来窜去的都是那些一成不变的思想”。屠格涅夫长期生活在法国,这封信就是他在巴黎写的。他精通法语,又整天同法国人打交道,他的批评,自然是有根据有道理的。我不懂法文,未去过法国,也从未同法国人打过交道,自然也就无从知道法国人的脑子里到底有几条胡同。然而就是这样,我也从翻译家“嚼过的馍”里“嚼”出了一点滋味,使我多少领略到了法国人的生活、思想与感情,触摸到一点法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我的印象里,法国人的脑子是很自由很解放也很敏锐的,并不像屠格涅夫所说的那样,“只有一条胡同”。比如文学上的各种主义的变换更迭,大都是法国的作家们领其先的。如果他们的脑子里“只有一条胡同”,“窜来窜去”的都是那些“一成不变的思想”,那只有一个主义也就够了,哪里会有主义的不断变更呢?但我也知道,屠格涅夫是一位很认真很严肃的作家,没有根据的话,他是不会随便乱说的。他说法国人脑子里“只有一条胡同”定有他的根据,或许是从他所接触的法国贵族和文人那里悟得的?我说不清,也不敢妄加否定,姑且存疑吧。
  不过,由屠格涅夫的话,倒使我联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一些人的脑子里是不是“只有一条胡同”呢?
  拿文学来说吧。
  现在的作品可谓多矣,多到你不吃饭不睡觉,什么事也不干,一天到晚一年到头不停地翻也是翻不完的。然而多虽多,但并不丰富。我是常读作品的人,仅就小说而言,一年至少也要读二三十部。而引起我兴趣和给我以审美愉悦的,十不得一。许多作品,小异而大同:一样的思想,一样的认识,一样的路数。这不是在证明,这些作家的脑子里“只有一条胡同”吗?一个人“意识流”了,一群人的“意识”也就跟着“流”起来;一个人“魔幻”了,一群人也“魔幻”了;一个人“孤独”了,一群人也“孤独”起来,甚至连那些颇为得志颇为得意的人,也去抒发自己“孤独”的情怀;一个人搞玄虚,搞形而上,搞象征,一群人也就跟着搞起来;一个人写百年,一群人也就跟着去写百年;一个人写床上功夫,一群人也就下功夫于床上……创作不是传染病,大家怎么都想到一起写到一起去了呢?有人可能说,这是“英雄所见略同”。也许是吧。但我以为,这正说明许多人的脑子里“只有一条胡同”,而且这“一条胡同”,你的我的他的,都彼此彼此。
  前人有言曰,“同能不如专胜。”我以为这话是很有道理的。对于创作来说,就尤其有理。与其窜进别人的“胡同”,何如另辟自己的新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