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共和国水下骄子——记迈向新世纪的人民海军某潜艇部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2-24
第1版(要闻)
专栏:

  共和国水下骄子
  ——记迈向新世纪的人民海军某潜艇部队
  陈万军 许森 王国春 翟启运
  2000年1月的一天,一艘艘新型潜艇吞波吐浪,纵横驰骋于波涛汹涌的渤海海面。某潜艇部队组织的一场波澜壮阔的海上实兵演练,拉开了人民海军今年科技大练兵的序幕。
  这支被誉为“水下雄师”的人民海军潜艇部队的官兵,为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驾驭精良装备,以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和全新的战术战法,苦练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海上作战本领,出色完成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水下长航、陆海空联合作战演习等多项重大科研试验和战备巡逻任务,成为共和国一支重要的水下突击力量,受到江主席的亲切接见。1997年以来,部队连续3年被评为海军军事训练先进单位。前不久,总参谋部通报表彰了他们的先进事迹。
  大洋长航创第一
  盛夏,北方某军港。海军政委杨怀庆中将率8名将军,伫立在经历沧桑的百年军港。今天,将军们将在这里迎接“水下长征”凯旋的共和国水下骄子。
  上午10时整,与惊涛骇浪搏击数十昼夜的某潜艇官兵,驾驶钢铁长鲸徐徐驶入军港。久违了,亲人!久违了,祖国!凝望着军港上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官兵们禁不住热泪盈眶。
  这艘潜艇是我国自行研制的新型主战装备。为检验潜艇的性能和水下打击能力,检验官兵的水下作战本领和生存能力,经中央军委批准,由这艘潜艇遂行“水下长征”这一特殊任务。
  “这次长航的成功,将成为人民海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出航前,海军司令员石云生中将向长航官兵们发出了进军令。
  水下长征,生死攸关。数月来,官兵们在大洋深处,战惊涛,斗骇浪,避暗礁,穿岛链,在陌生海域探路,在“死亡海区”闯险,与太平洋风暴周旋,在“龙宫”深处创造了常规潜艇史上长航的新纪录。
  这是一次对潜艇、艇员和武器的极限性考验。当官兵们在长航倒计时牌上写下“距完成长航任务还有1天”时,再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与喜悦:拥抱阳光,拥抱大地,拥抱亲人,这一刻就要到来!
  然而,当潜艇艇首刚刚朝向祖国的方向时,部队长刘光悠却下达了“长航再增加5天”的命令。
  动员会上,刘光悠话语掷地有声:“我们在水下多坚持1分钟,就会多赢得一分海战胜利的把握。在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关键时刻,必须交出满意的答卷!”
  经报请上级批准后,长航继续进行。
  “左满舵,双车前进二!”潜艇再次驶向大洋深处。
  这天,浓雾锁海,能见度不足百米。上级命令潜艇对“敌”护卫舰实施鱼雷攻击。随着艇长刘子民“发射!”的命令,两枚新型鱼雷直奔目标,将“敌”舰葬送海底。
  太阳从海平面悄然升起,潜艇徐徐浮出海面。码头上,欢迎的彩旗迎风招展,欢庆的锣鼓响彻海空。
  “水下长征”数十昼夜,这艘潜艇的官兵们创造了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到达海域最多、检验项目最多、所进海域最复杂、使用武器最多等6项人民海军潜艇史上的第一。
  近20年来,这支潜艇部队先后组织了数十次远航,部队所有潜艇都经历了太平洋风浪的洗礼,创造了人民海军潜艇部队建设史上数十项第一。
  科技练兵当先锋
  走进这支潜艇部队,人们立即会感受到群众性科技练兵的浓厚氛围;深入了解后,人们会为他们取得的成绩而由衷地赞叹!
  1999年6月,海军潜艇学院的一位教授专程来到某潜艇,向鱼雷军士长王昌来请教某新型鱼雷的操作程序,并邀请他一起编写鱼雷使用教材。
  大学教授专程前来请教、装备专家登门请求协助解决难题,在这支部队不是新鲜事。近几年来,部队共有50多名官兵独立或协助军事院校教授编写潜艇专业教材、大纲30多部,协助装备研制厂、所解决技术难题200多项,提出装备技术改进建议300多条。
  今年42岁的王昌来,是海军最老的潜艇士官。20多年来,他通过刻苦自学,熟练掌握了4种型号潜艇鱼雷发射专业本领,成为驾驭高科技装备的“士兵教授”。他独立编写的《鱼雷发射器训练大纲》、《发射管使用条例》、《新型鱼雷保养细则》等3部专著,被列为海军潜艇部队的培训教材;他完成的“鱼雷快速发射”课题,使鱼雷发射准备时间大大缩短。近年来,王昌来培养出300多名鱼雷专业骨干,部队现任鱼雷班长都是他的“学生”。
  声纳是潜艇的“耳朵”。仇裕平成为潜艇上的一名声纳兵后,深感责任重大。他每天戴着耳机练听功,白天在教练室听录音,晚上躺在床上听自己的脉搏跳动,出海时练习辨别各种水上、水下目标的噪声。一年后,他练就了“一听准”的过硬本领。去年10月,仇裕平随艇在水下伏击6昼夜,上百批次的水上、水下目标,都被他准确辨别。仇裕平还编写出版了两本《声纳操作使用条例》,发表了三篇学术论文。他提出的研制“逻辑记忆声纳跟踪装置”方案,受到声纳专家的重视。
  “当兵一天,就得想一天、钻一天、干一天现代化”,这是部队党委对官兵们的要求。为了激发官兵投身科技练兵的热情,部队开展了以小创造、小革新、小发明为主题的“百项三小”活动。仅1999年,部队就取得16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
  潜艇鱼雷军士长郑文发,大胆提出研制一套新型潜艇鱼雷攻击模拟训练器材的设想。得到部队领导的赞同后,他开始了艰苦的拼搏。一次,为调试一个软件程序,他连续奋战了9昼夜。一年后,当郑文发把研制出的模拟器与鱼雷攻击指挥仪对接时,却相互不匹配。面对失败,他没有退缩。他先后到北京、上海等科研院所请教专家、搜集资料,对设计方案作了30多次重大修改,终于解决了模拟器与指挥仪匹配的难题。这套模拟器材填补了新型潜艇训练的一项空白,投入使用后,为国家节省了数百万元的训练经费。
  1998年10月9日,国内30多名专家、教授在北京首次为一位潜艇士兵举行了高级别的科研成果鉴定会。不久,海军正式将这项成果申报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海底战场练打赢
  世纪之交,军事领域的深刻变革和世界军事革命的严峻挑战,使部队党委“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要肩负起打赢未来高技术条件下海上局部战争的神圣使命,必须挖掘现有装备的潜力,创造新的战法。
  南中国海,风起云涌,水深浪急。部队长刘光悠率新型潜艇,长途奔袭数千海里,来这里参加一场规模空前的实兵演习。潜艇在水下连续伏击5昼夜,对“敌”水面舰艇和潜艇发起12次远距离鱼雷攻击,11次直接命中目标。
  1999年1月,部队3次召开科技兴训党委扩大会。会上,刘光悠明确提出:“战法是争取战场主动的关键。以我之强打敌之弱,我们就能争取主动!”
  “剑不一定都如人,但剑法一定要高于人!”政委黄尧年一语中的。
  然而,当机关将潜艇对水面舰艇实施大射距鱼雷攻击的方案一提出,就在一些同志中引起强烈反响:
  “攻击距离比训练大纲规定的优秀标准还高2.5倍,谁能做到?”
  “鱼雷攻击面临三大风险,怎么解决?”
  …………
  面对种种担心和疑虑,部队党委在部队叫响“观念就是战斗力”的口号,要求官兵转变“盯着《大纲》争第一”、“不搞无把握科目训练”等五种传统观念。
  部队长刘光悠、政委黄尧年多次对艇长们说:高技术战争战机与风险并存,为了在未来海战中把握战机,现在冒一点风险是值得的。你们大胆干,出了问题我们承担!
  为了在这一高难科目上取得突破,部队组成由经验丰富的艇长、专业技术骨干和机关参谋、业务长为成员的“智囊团”,精心谋划出3套实施方案,并对每套方案进行了周密论证,对可能出现的5种情况制订出相应对策。在此基础上,他们组织官兵展开100多次模拟演练。
  广阔海域,云飞浪卷。“敌”舰艇编队进入我伏击海区。我两艘潜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先“敌”攻击。一枚枚新型鱼雷呼啸而至,将“敌”舰艇炸得粉身碎骨。
  大射距鱼雷攻击新战法首战告捷,攻击时间比过去缩短了一半,攻击距离提高了数倍!
  创造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的新战法,不仅要承担风险,还要承受挫折和失败。由于受装备性能的制约,某型潜艇只能在浅水布雷。部队领导从实战需要出发,决定实施潜艇大深度满载布雷。按照这一方案,布雷的深度将比原来提高数倍。
  然而,第一次大深度布雷,失败!第二次大深度布雷,再次失败!
  7月,大地流火。部队长刘光悠、政委黄尧年等支队常委,冒着高温,一次次到潜艇上,与官兵们一起寻找答案。
  “大深度布雷隐蔽性好,我们不能放弃。”
  “为了明天打赢,我们甘愿承受今天失败的痛苦!”
  部队领导与基层官兵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这一新战法演练继续进行。
  新的演练开始了。潜艇在深海下潜,20米、30米、40米……艇长杨怀军果断下达了“实施布雷”的命令。转眼之间,数十枚水雷在大海深处筑起了一道令敌舰船难以逾越的屏障。我新型潜艇首次大深度满载布雷获得圆满成功!
  胜利属于勇于创新的开拓者。1999年,这支水下雄师组织的攻击、布雷、反潜等多项新战法演练屡传捷报。这一次次攻坚的成功,标志人民海军潜艇部队已经具备打击对手的超常能力!
  压题照片:行进中的海军潜艇编队。 刘洋摄(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