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阅读
  • 0回复

唐河巨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3-01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唐河巨变
  本报记者 蒋建科
  唐河变了。
  一排排低矮的农舍变成了一幢幢漂亮的二层楼房;一条条乡间土路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一座座荒岗变成了一个个果园;一片片农田上建起了一栋栋大棚温室……无论走到全县的哪个角落,到处都能见到“中国农科院科技综合示范县”的招牌。唐河,已变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理想基地。
  熟悉农业的人大都知道这样一句话:“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然而,河南省唐河县的领导层高瞻远瞩,千方百计找到了“科技”这根撑杆,成功地跳出了这个似乎无法走出的怪圈。
  县委书记陈义生兴奋地说,几年来,他们同以中国农科院为主的52家科研单位合作,先后引进100多名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引入300多项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从1995年到1999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5%,财政收入增长14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收入增长中分别有50%和35%来自科技的贡献。科技显示出巨大威力。
  科技人员:唐河农村显身手
  唐河县地处南阳盆地,是个典型的内陆农业大县,其人口数量、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均占全国的1%。改革开放以来,唐河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一直没能改变结构单一、种植粗放、布局分散、效益低下的状态。面对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增强的三重压力,县领导认识到,只有依靠科技改造传统农业,才能获得新的发展。
  转折发生在1994年7月,龙潭乡乡长党万如带领3个村的干部到河北去参观考察梨树种植技术,路过郑州时碰巧在107国道旁发现了“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的牌子。党乡长便带着大家进了果树所,又正好遇上科技推广处副处长叶永刚,叶处长热情接待大家,当他了解到农民们在梨树下种小麦时,便连连摇头说:“这不中!得种花生和西瓜。小麦是深根作物,和果树争养分,那梨树保准长不好。种西瓜一亩地最少能卖2000元,再种一茬红萝卜,那票子净往你家里跑。不过,没有技术是办不成的。”村干部们听得心花怒放,党乡长一把拉住叶永刚的手说:“就请你到俺乡里去讲课,指导俺们种西瓜,中不中?”叶永刚被大家的热情感动了,他郑重地点了点头。
  从此,叶永刚背着行李住到了龙潭乡找子庄村,走村串户宣讲无籽西瓜种植技术,并手把手教给农民。西瓜熟了,叶永刚又连夜印制了2万份材料,带着村干部到武汉农产品展销会上散发。西瓜全卖出去了,一亩收入超过2000元,在全县引起了震动。第二年,无籽西瓜一下子在全县推广开了。
  无籽西瓜的巨大成功,让许多农业科技人员看中了唐河这个大舞台,对他们产生了吸引力,农业专家纷至沓来。郑州果树所70多岁的退休西瓜专家尹文山,为推广无籽西瓜,自费印刷技术资料,不顾年迈体弱,经常深入瓜田作现场指导;畜牧研究所的孙保忠,是全国著名的牛肉营养专业博士,他还把承担的科研项目带到唐河,边研究边对唐河黄牛产业化进行全程指导。为了使牛肉分体及嫩化程度与国际市场接轨,他不顾三伏天的炎热,光着膀子,不分昼夜地在养牛场实验分析,对原有黄牛屠宰加工企业生产工艺流程进行了改造,引进了先进设备和牛肉嫩化排酸技术,制定了符合市场需求的分割标准,开发出牛肉产品50多个,使每吨牛肉增加效益6000元。
  如今,在科技人员和广大干部、农民的共同努力下,唐河已初步形成瓜菜、黄牛、唐酥梨、优质烟叶、种子、节水灌溉技术等几大产业,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政府:甘为成果转化搭桥修渠
  唐河取得的成功还应归结于县委、县政府对科技和人才的重视。叶永刚在龙潭乡推广无籽西瓜取得成功的当年,引起了时任县委书记袁晴超的重视。袁书记立即约见了叶永刚,请他先给县乡两级干部讲课,再给10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讲课,连续40多天,叶永刚又下乡巡回作报告,一口气讲了26场,县上还把录音和录像带分发到村组播放。袁书记随后聘请叶永刚作科技顾问,县人大、县政府聘请叶永刚当科技副县长。
  县委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决定攀亲结缘,力争成为中国农科院科技综合示范县。1996年12月,南阳市市长王菊梅、唐河县委书记袁晴超率团到中国农科院汇报、洽谈院县合作,就科技人员、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如何走向市场,提出了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增收、有利于财政增收的“三个有利于”合作原则,得到了中国农科院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和极大兴趣。双方草签了将唐河县作为中国农科院科技综合示范县的意向书。次年11月,中国农科院副院长许越先带领14个研究所的29位专家来到唐河,为唐河挂牌,推动双方合作向纵深发展。
  为了确立科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县上除了建立由书记、县长牵头的科技领导小组外,县直各单位和各乡镇也建立了相应机构,做到“一把手”亲自抓科技。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并经县十届人大九次会议形成决议,把示范县建设的组织领导、科技投入、目标管理等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在每年召开的县人代会上,科技副县长作《科技工作报告》,接受人大代表的审议和监督。
  凡是来过唐河的农业科技人员都会有这样一个强烈的愿望:赶快到田间地头去,把科技成果尽早教给农民朋友!因为,来到唐河的科技人员毫无后顾之忧,他们不必亲自联系住处,更不必操心如何下乡。县上花了100多万元,把县政府招待所装修成“专家楼”,每间房子都装上了空调,都有独立的卫生间,安装了长途直拨电话,还为专家们配备了两辆专车。县科委还专门派出一名联络员,负责专家们的生活和工作,专家们想吃什么,给联络员打个招呼就行了,吃住全部免费。20个乡镇也都为专家们装修了带空调的房子,专供专家下乡休息。
  全面合作三方受益
  在“三个有利于”机制的驱动下,唐河出现了五个方面的可喜变化:一是干部和群众的科技意识得到大幅度提高。初步解决了技术棚架现象;全县新技术推广率达到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种植结构趋于合理,农业发展后劲增强。全县已初步形成20万亩西瓜、10万亩优质梨、23万亩麦稻轮作吨粮田和一批特色产业生产基地。三是农副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强。科技的注入,使传统的农产品“脱胎换骨”,尤其是无籽西瓜和优质牛肉,已率先打响了唐河品牌,不仅在国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还打入国际市场。有籽西瓜公斤价为0.4—0.5元,而无籽西瓜达0.65—0.85元;普通牛肉公斤价13元,而经过育肥的高档牛肉则达数十元甚至150元。四是在全国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中国农科院和唐河县的知名度。五是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健康发展。在1999大旱之年,全县财政收入仍达到1.85亿元,是1996年的1.5倍。
  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在为唐河农业服务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入。到目前为止,中国农科院和其他科研单位已从唐河直接获得技术服务费82万元,物化成果收益1011.5万元。其中,1997年278.5万元,1998年386.5万元,1999年428.5万元。仅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近几年来获得各种收益748.5万元。不仅对稳定农业科研队伍发挥了作用,也促进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广大农民的收益最大。龙潭镇找子庄村农民陈宗刚,全家5口人,靠种植无籽西瓜成为全镇有名的“瓜王”,他家盖了二层楼,楼上楼下有9间房子,给儿子娶了媳妇,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他把全家的9亩地都种上无籽西瓜。村支部书记陈秋和高兴地说,俺们村已有30%的农户盖了楼房,40%的农户盖了平房,这都是种无籽西瓜给我们带来的变化。目前,无籽西瓜已成为全县的支柱产业,去年全县农民靠无籽西瓜一项人均增加收入59元,今年全县已落实无籽西瓜面积达15万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