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他从延安走来,他写下了《春节组曲》,他写过《社会主义好》,他为人民的音乐事业奋斗一生 为春天而歌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01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人物春秋

  他从延安走来,他写下了《春节组曲》,他写过《社会主义好》,他为人民的音乐事业奋斗一生
  为春天而歌唱
  居其宏
  我还清楚地记得,去年在祝贺李焕之同志八十华诞而举行的“李焕之作品音乐会”上,他那慈祥的笑容,伴随着弥漫在音乐厅里的滚滚音流,深深镌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浸入我们的心田深处……
  焕之同志是从延安走过来的杰出音乐家,是曾受业于冼星海的一代艺术英才。我从小仰慕焕之同志,是因为他的音乐。从《民主青年进行曲》到《春节组曲》再到《社会主义好》,听他的音乐,猜想焕之同志一定是个喜欢大声说笑的北方汉子。后来到北京工作,我见到焕之本人,才知道他性格平和,待人谦和,是个行为举止不事张扬的儒雅文人。心想在这柔弱的外表下,怎会迸出“看我们,胜利的旗帜高高飘扬”这样铁板铜琶式的音乐来?后来与焕之接触多了,知道他不但是杰出的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在几十年的音乐生涯中对中国乐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作为学养深厚、思想锐敏的音乐美学家和评论家,其勇于探索、严于自我解剖的学术品格尤其值得我等后辈学子由衷钦佩。
  对我来说,与焕之共同经历过的下面几件事情真是终身难忘。1987年,中国音协成立了《当代中国》丛书音乐卷编辑部,时任中国音协主席的焕之同志担任主编,我被提名为编辑部主任。在十年断断续续的工作接触中,他给我的强烈印象是,精通编辑业务,对当代音乐文化建设有深刻认识和全面了解,尤其在如何科学而完整地运用历史辩证法俯瞰当代音乐史方面具有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和判断力。他的工作作风十分深入细腻,全书共六十余万字,一些难度高、问题复杂的章节他要反复修改多遍,每一遍修改稿都逐字逐句认真审读,并且无不留下他亲笔修改的墨迹;他对稿件中一些有争议问题的表述和改动最为精妙,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政治智慧和深厚笔力者绝难达此境界。
  有一年,文化部在京召开“音乐舞蹈创作座谈会”,李焕之在会上作了精彩发言。征得他的同意,我根据录音整理出《关于当前音乐创作的几点意见》,经他亲自审定后发表于《中国音乐学》1990年第四期。李焕之在这篇文章中,对当代音乐创作一系列根本问题作了精深的阐发,其理论高度和感性目光都是站在时代前沿的。他理直气壮地批评了某些对于“新潮音乐”和流行歌曲的空泛批评和一概否定,提倡批评家多研究总谱,对作品作具体的艺术分析,然后再作价值判断。这些闪耀着实事求是精神和理论勇气的思想,再次凸现了焕之同志的乐品、论品和大海般宽广的艺术情怀。
  还有一件事,使我至今一想起来就热血沸腾。那是一次“全国音乐思想座谈会”前夕,当时上海音协秘书长带着贺绿汀院长的两封信找我,其中一封是致大会的公开信,另一封是给我个人的。贺老在给我的信中要我将那封公开信交给焕之,请他在大会上宣读。我照办了。其实,那封公开信也只一页稿纸的规模,内容在今天看来并无特别之处,无非是告诫应当吸取“文革”教训。当时我想,倔强的贺老给温和的焕之出了一个难题。到了大会开幕的那天上午,轮到焕之讲话,只见他不动声色,缓缓从衣兜中取出贺老公开信,只向大家说了一句:“现在我宣读贺绿汀同志的来信”,接着就以平和的语调,埋头、展纸、朗读——字字句句,清清晰晰,声声入耳。整个宣读过程也仅两三分钟时间,于我却比一个世纪还长。信一读完,会场顿时雷鸣般掌声四起,经久不息。
  现在,焕之同志竟然驾鹤西归了!中国乐坛失去了一位德高望重的领导者和杰出的作曲家、理论家、指挥家,可是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包括他的作品、文论,他那劲松般的风范和大海似的情怀,却是几代音乐家享用不尽的宝贵财富。(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