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阅读
  • 0回复

荧屏错字何时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01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荧屏错字何时了
  吴德铭
  如今电视荧屏上普遍兴起了字幕,这应当是值得称道的好事。声音与文字同步出现,相得益彰,能使一般受众更加迅捷而准确无误地明了“画中人”的语言。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荧屏上的错别字层出不穷。这里,仅将笔者目击的一些电视台的部分节目中的错别字选摘如下:
  电视剧《西藏风云》主题歌《吉祥的云彩》字幕,将“崛起”写成“掘起”。
  “新闻联播”,将“签证费”写成“鉴证费”。
  一个揭露日本731部队罪行的节目中,将“凄厉的惨叫”写成“凄栗的惨叫”。
  “神州大舞台”,将“越唱越惬意”写成“越唱越暇意”,将“木屐”写成“木履”。
  《再见的地方》歌词,将“早已渐渐地成长”写成“早以渐渐地成长”。
  电视剧《凤凰再生》主题歌,将“我的心情犹如天宇”写成“我的心情尤如天宇”。
  “今日说法”,将“王秀英把仇恨宣泄到孩子身上”写成“王秀英把仇恨渲泄到孩子身上”,将“伸张正义”写成“申张正义”。
  电视剧《突出重围》,将“团长那个厉害呀”写成“团长那个利害呀”,将“变本加厉”写成“变本加利”,又将“战争的形势对×方有利”写成“战争的形式对×方有利”。
  “东方时空”春节特别节目,将“平民百姓”写成“贫民百姓”。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和保存、传达各种信息的载体,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解放初期,《人民日报》曾为此发表过社论。半个世纪过去,对汉字胡写乱读的现象依旧十分严重,有些病症竟相当顽固。事实上,现今报刊、书籍中的错别字多如牛毛,数不胜数。公共场所的错别字以及生造的简化字更是比比皆是。
  窃以为,防治语文流行病,首先要从大众传播媒体抓起。笔者之所以对荧屏上的错别字深感刺眼,着意记录下来,并为之做点文章,是因为电视节目覆盖面广,受众最多,荧屏上的错别字更容易以讹传讹,流布八方,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效应。
  其实,在荧屏和报纸、书刊上杜绝错别字,是完全做得到的。关键在于思想重视,态度坚决,措施有力。不管哪种新闻媒体,必须首先从源头上堵住错别字,就像防止环境污染一样,先得从治理污染源开始。也即是说,要对原作把好第一关,在审看原稿或原片时就尽力发现和消灭错别字,不让“漏网之鱼”滑入下一道流程。当然,随后的问题是层层把关,哪个环节(如校对、二审、终审等)发生差错,就追究哪个环节的责任,酌情处罚。此外,大众传播媒体需要大众来关注和监督。应该欢迎和鼓励广大受众对荧屏、报刊、书籍上的错别字进行检举,并给予其中的先行者和积极分子以适当的表扬和奖赏。倘若果真能如此郑重其事、大张旗鼓地开创一个围歼错别字的局面,我们古老、优美的汉语言文字何愁不可健康发展,而这对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实乃一件不容轻视的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