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眭书魁和他的研究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01
第7版(人物纪实)
专栏:

  眭书魁和他的研究所
  高庆春
  “三驾马车”是怎么奔到一起来的
  一个人迟早要走上一条路,一条贯穿终生的路。影响他走上这条路的,或者是家庭,或者是课堂,或者是传说中的某个人物,或者是突发的某个事件。比方说,青年鲁迅留学日本,一度学医,那是因为他父亲当年遭庸医误治,他始终感到悔恨,同时他确信,通过医学的道路,可以打破国民的迷信思想,增进他们对于科学的信仰。而郭沫若呢,留学日本时,也曾经学医,那是因为他意识到“医学一道,近日颇为重要”,将来学成归国,“做一个跑道医生,背着药囊,走遍全国的乡村,专门替贫苦人们作义务的治疗”,那该多好!
  本文的主人公之一眭书魁之所以学医,是因为他出生在一个缺医少药的山村,从小就目睹乡人有病得不到必要的及时的治疗,而不幸死亡。这当中,就包括他的父母。父亲去世时,只有三十来岁,正当壮年。母亲虽然多活了几年,但也没能把他拉扯到中学毕业。这是他终生的隐痛。所以,当“文革”后恢复高考,他就毅然报考了河北医科大学。
  五年大学,打的是基础。毕业后,他又考进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部,继续深造。这时,他还不是一个定向的科研工作者。他面前的路很多,充满各种诱惑。直至有一年暑假,他回到河北赞皇县的老家。乡里有个小孩,不幸患上了红斑狼疮。这是一种疑难病症,它的凶虐,与癌症、血液病齐名。小眭深知它的难度。然而,作为医学研究生,他不能见死不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出手援治。奇迹就在不经意中诞生了。若干日后,小孩的病竟被治愈,重新背起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此时,眭书魁与小孩的家长一样高兴,不,应比他们还要高兴。因为他看到了研究的方向,就像哥伦布在茫茫的海洋里突然发现了新大陆。
  高建华呢,他大学和小眭同校,也学医。毕业后去到部队一家医院,当临床医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基本上是治疗一般病症。忽然有一天,天崩地裂,他新婚不久的爱妻,竟然得了红斑狼疮!作为医生,他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哪怕是为了一丝微弱的希望,他也不能束手。他带着妻子四处求医,所见的专家都告诉他,国内医学界对本病的认识还很不足,没有特效疗法。他没有灰心,强烈的责任感驱使他自己用药研究。一次次的实验,使他对该病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后来没能治好妻子的病,却也使她的生命延长了几年。沉重的代价换来小小的成功,心灵得到些许安慰。同时他也答应了妻子的临终遗愿:为了更多患者的幸福,一定要把已经开了头的研究进行到底。
  马秀清,大学与前二人同校。毕业后,在河北省中医院,专治肾病。由于红斑狼疮的发病常常和肾脏相连,所以她在研究肾病的过程中,也把目光稍稍扩展。有一次,她大胆接手一个狼疮病人,结果,连她自己也没料到,疗效竟是出奇地好。此番成功,激起了她的兴趣。她想,既然该病是世界性的难题,为什么不努力闯它一闯呢?于是她就把目光瞄向了这一尖端课题。
  三个志同道合的昔日同窗,在不同的岗位上遥相呼应。久而久之,都取得相当的成绩。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他们开始考虑如何拧起绳来。刚好,变革中的时代提供了良好机遇。1994年,在石家庄市谈固西街北段的一座小楼里,他们挂牌成立了石家庄市同济红斑狼疮研究所。
  悬崖上的红花
  凡成功,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著名作家冰心曾写过这样一首小诗:“成功的花,人们只惊叹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浸渍了奋斗的泪泉。”
  在攻克狼疮这恶魔的道路上,眭书魁是“三驾马车”中的学术带头人。要带好这个头,谈何容易。古人有一心读书三年不窥园,他呢,不是三年不窥园,而是十年不看电视。想也不去想,一眼也不看。不窥园,是不受四季景色的诱惑,因为书中自有繁花似锦,功名利禄。眭书魁压根儿不看电视,是因为他时时刻刻想着病人的痛苦,想着任务的艰巨,他没有时光虚掷,没有工夫分神。达摩面壁九年,为的是破壁飞升,眭书魁十年不看电视,为的是集中有限的精力,向病魔投去制胜的一剑。
  眭书魁是在太行山区长大,大山给了他倔犟的个性,也给了他得天独厚的资源。他们征服狼疮,靠的是中草药。太行山,就是中草药的天然宝库。常常,眭书魁一人带了工具,到深山采药。奇巉危峰,层峦叠嶂,处处留下他的足迹。有时在山里逗留过久,天黑了还没踏上归路。你见过大山的夜晚吗?四周围黑黢黢的,没有灯火,没有人声。高一脚,低一脚,碰上野兽找食,也是寻常事。他就碰到过几次,直觉中惊为是老虎。这时,没有武松的胆量,你是很难迈步的。
  还有一个细节很有象征意义。有年冬天,眭书魁在太行山里采药。猛抬头,他看到悬崖上有一截裸露的树根,因为是冬天,看不到树叶,难以辨认,但是,凭直觉,他意识到这正是他一直在寻找的一种草药。这时他内心的激动,不亚于地矿人员发现一种重要的矿脉。悬崖很陡,要上,只能从别处绕上去,但那要花费很多时间。他等不及了,决定援壁而上。没有保护设备,没有攀援工具,赤手空拳,一步一步向上爬。待到抓住树根,回头向下一看,幽谷峭壁,凛然惊魂。
  药采来了,究竟效果怎样,要试验。怎么试验?这可不能拿病人当对象。通常,眭、高、马三位医生,一人尝一味。以一月为期,然后坐到一起,交流、讨论服药体会。就这样,像尝百草的神农,一味药一味药地筛选。尝药,有时需要加大剂量,不如此不能明显体会药效。剂量一大,副作用也大,强烈的药物反应常常让他们茶饭不思,辗转难眠。药方确定了,还要北上北京,南下上海,到一些著名医院找专家探讨。一药之入伍,一方之组成,真是惨淡经营,煞费苦心。
  大山深处有好药,这不是偶然的。一株草药的生长,与它荒僻的环境,与它充沛的雨露,与岁月的流泻、雀鸟的喧阗,一句话,与日精月华、风霜雨露,都大有关系。当它生长在山林,它有色彩,有个性。当它化为草药,依然有色彩,有个性。眭书魁他们呢,当他们瞄准这一尖端课题,他们的棱角就开始崭露。而当他们尝遍百草,研制出出色的处方,他们的生命,也在时代的背景上发出熠熠光彩。几年间,他们在红斑狼疮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获得过自然科学基金奖、部级成果奖及省级科技进步奖;他们研制的“狼疮饮”通过了河北省科委及卫生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所选中药恰当,配伍合理,疗效明显,居国内先进水平。
  最大的效益
  “以病人为中心”,是同济人上下一致的理念。旧的医疗管理模式导致这样一种观念:患者求医,是求,既求,就得对医护人员毕恭毕敬,有时,还得“意思意思”。在同济,情况相反。同济人认为,医本仁术,讲究的就是一个仁慈。患者有了病,心理本来就处于最脆弱的境地,对他们的任何不当刺激,都会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因此,他们一改官医作风,各科治疗改“患者动,医生不动”为“医生动,患者不动”;各科护理改“护士坐着,患者站着”为“患者坐着,护士站着”。这一动一静、一站一坐,看似小事,带动的却是医患关系的根本变革,拉近了二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标志着多年形成的“到医院求大夫”的陈旧观念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意义上的医患关系。
  “一份病历就是一张请柬,一个患者就是一位上帝”,开放式的窗口,简洁规范的就医流程……他们把群众反映最多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着力点”,过去不完善或群众不满意的,就改进,过去没有但群众有要求的,就尽力去办。患者来自不同地区,民族风俗、宗教信仰不同,对饮食的要求各别,他们在食堂大众化的基础上,又免费为患者提供炊具。一般医院手续繁琐,收费昂贵,在这里应减则减。一位患者辗转几家医院,每次检查相同,结论却大相径庭。到同济,医生只看了他带来的各种资料,就予确诊,避免了许多重复花费。所内实行微机病案管理,建立集诊断效果、药物有效率统计于一体的资料跟踪网,对患者进行跟踪调查,遇有可疑情况及时提醒患者,帮助制定预防措施,降低患者的复发率。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说起来容易,然而,真正把它作为研究所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并落到实处,确非易事。所长眭书魁说:“这是一句口号,但更是科学。它不单是讲究医疗服务态度,更关系到医疗服务内容,医院的每一个举措,都要看是否有利于诊疗水平的提高,是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患者的就医权益,是否符合现代医院的发展方向,病人至上,就是在工作中更多地关注病而不是关注钱,就是真正遵循医学规律。”
  同济红斑狼疮研究所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上百张床位、上千万元固定资产、数百万元检查设备,集科研与临床于一身的现代化专科性医疗机构,其附属医院平均每天有近百人就诊。
  自从加入因特网,研究所和全世界已经连成一体。远在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的患者,都来求医求药。新加坡有一位女患者,对于中草药治疗疾病,尤其是治疗红斑狼疮这样的重症,将信将疑,当她通过旅游团,获得药物,并且取得明显疗效,她实在是惊讶万分,说:“想不到中药效果这么好!”有位日本友人今井先生,其正处青春妙龄的女儿患了红斑狼疮,父亲为她愁白了头发,母亲为她流干了眼泪,朋友为她请遍了名医,却仍不见好转。后来今井先生经日本汉方医生介绍,辗转到中国寻求中医治疗。慕名寻至同济研究所,经眭书魁短短三个月的调治,患者症状消失,检查结果完全正常。这位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感情的日本学者提笔欣然写下“杏林添新叶,橘井又一枝”的条幅送给研究所留作纪念。
  每逢接到病人类似的陈述,高建华大夫既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又一个病人脱离了苦海;难过的是他的妻子走得太早,没能等到这一天。不过,能够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总算没有辜负妻子的遗愿。愿她在天国含笑。
  眭书魁来自赞皇,这是太行山区的一个贫困县。眭书魁事业有成,没有忘记生养他的故土,1998年,他带领所、院职工,深入赞皇山区,为乡亲们送医送药。平常,对待某些困难病号,也采取一些特殊照顾。当然,研究所和附属医院,是经济实体,不是扶贫机构,搞科研,为患者治疗,是要讲究经济效益的。但是,这医疗战线上的“三驾马车”,专攻红斑狼疮的三位高手,他们看得更多想得更多的,是事业,是彻底攻克难症。能为人类的健康服务,这就是他们追求的最大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