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铲字风”与“题字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01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铲字风”与“题字风”
  陈飞
  一条南昌城刮起“铲字风”的新闻,恰似一段绝妙的讽刺小品。
  事情的梗概如下: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以“会写字”、“爱写字”驰名,上门求字者趋之若鹜。求字者每次毕恭毕敬地奉上三千至六千元的润笔费,胡长清慷慨挥毫,来者不拒。几年下来,胡长清的“墨宝”遍布各处,成了南昌市的独特风景。但好景不长,胡长清终因贪婪过度,东窗事发。于是,南昌市又刮起一股“铲字风”,近千幅胡长清题匾,或被铲掉题字人的大名,或干脆整个“金字招牌”被端掉。一时,这又成了南昌市的新景。
  两“景”对比,发人深省。
  从“铲字风”想到“题字风”。也许,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如胡长清者,终究是极个别的,胡长清不过是个跳梁小丑而已。但是,近年来兴起的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领导干部滥题字之风,却是值得深思的。
  何谓“滥题字”,首先对“滥”该有所界定。滥,一是指题字的领导人过滥。领导干部中确实有书法大家,但较多的还处于业余水平,充其量是个书法爱好者而已。现在,“家”与“者”同时提笔公开大书特书,岂不太滥?二是指题字的范围、内容太滥。许多题字,完全与干部的职务不相干,与政治不相干,甚至是纯属商业行为的为企业题匾。把这些超范围的题字称为“滥”,大概不为过吧。
  一些书法水平不高的人,题了许多不该题的匾,这两种“滥”加到一起,生发出一种不健康的气息,显然是不利于塑造领导干部形象的。当年,南昌市民间流传的一首顺口溜就颇值得玩味:“东也湖,西也湖,洪城上下古月胡;南长清,北长清,大街小巷胡长清。”群众敢用如此大不敬的口吻“戏说”一位副省长,足见这位副省长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已威信扫地。要知道,当时的胡长清还是如日中天的高级领导干部啊。
  同样的,对于其他滥题字的领导干部,群众也是有非议的。人们敏感地意识到,求字者看中的,其实是领导干部的身份,求字的实质是攀高枝、找靠山;而题字成癖者,则不仅是虚荣心得到满足,往往还伴有实实在在的名与利。这些,群众心知肚明,即便当面不论,背后的议论纷纷,也是断然不少的。
  我还想起了清乾隆帝。这位深得祖宗庇佑的太平皇帝,也是极好到处题字或赋诗的。所不同者,乾隆挥毫纯属“义务”,多为即兴之作,似未见他为商人题匾,也未曾听说收受“润笔费”。但即便如此,后人对他的“好题字”也未给予好评。至少,“附庸风雅”的帽子,他是戴定了。
  胡长清,又一个反面教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