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茶铺 茶客 茶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4-01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茶楼

  茶铺 茶客 茶道
  刘彧风
  在云南的乡镇村寨,茶铺随处可见,是“常设机构”。因了“铺”的缘故,便很简陋,甚至连铺名也省了。称呼起来,多以方位或主人外号冠之,或曰北门茶铺,或曰憨二茶室,大家听了都明白。冷不丁取个堂皇雅号,说不定还让人感到生硬别扭。
  茶铺里的陈设也是简陋的。数张旧方桌,若干个称做“土沙发”的草墩。清一色的土碗或罐头瓶,就权充茶具,加水用的铝壶被柴煤熏得油黑滑亮。乍一进铺,还真有点古色古香的韵味。
  茶铺不在简陋,有客则灵。光顾的茶客,大多来自本村邻庄,就是那些穿粗布大褂吸“扁担烟”双腿沾泥的“下里巴人”。这些人互相见了面,打招呼没一个真名,都是别号绰号,甚或还有人叫“座山雕”、“胡汉三”的,这当然是取其形似而非神似了。进得门来,主人“阿庆嫂”就热情地拎起那把像古董文物的茶壶,为客人冲上一碗酽茶。日上三竿,茶客们该来的都来了,于是,家事、国事、天下事,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偶有争执,来个“和事佬”,就干戈化玉帛。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演义”式的谈论都很正统,也就是“褒刘贬曹”般的一边倒,单从称谓上就可分出原则和爱憎来,听着耳顺心热。也有甩老K、推排九的。赌注很有趣,罚输家替主人为茶客们加一转水。不知这算不算赌博,反正大家玩得很认真,旁人观战还不准多言,否则把你当“老千”。
  茶文化在我国历史悠久,品茶啜茗讲究一个“品”字,讲究一个氛围和雅韵。唐代“茶圣”陆羽著《茶经》一部,说“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名施茶。”如今这茶铺,多的百八十人,少的也有四五十个,不知该称啥名头。总之这乡间的茶客来不了半点斯文,扯着嗓子喊声“喝茶去”就完事。其实,这“喝”字好,“喝”字有气派,咕咚咕咚,酣畅淋漓,既与“下里巴人”身份相符,又有铜铁琵琶大江东去的豪迈。
  岁月悠悠,情亦浓浓。茶铺成了茶客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生的驿站,小憩的乐园,忘不掉舍不下,一天不进茶铺魂就掉了半截。多少悲欢离合阴晴圆缺,都泡在茶铺里,泡进了大叶茶的脉络里。日子久了,茶客们用宁静淡泊之心喝平常粗淡之茶,喝着喝着,喝出了豁达,喝出了乐观,喝出了满足,这便是茶客们自己说不出来却让世人玩味不已的茶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