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万向 鼓翅腾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01
第7版(国际周刊)
专栏:中国企业走向世界

  起点高,魄力大,实现跨国经营
  万向 鼓翅腾飞
  本报记者 王小光
  谁能想到,一个由7人铁匠作坊起家的乡办小厂,经过30余年的不息奋斗,一跃成为年出口创汇上亿美元的国家重点企业,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不仅远销欧美等发达国家,而且进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主机配套生产线。创造这一奇迹的中国万向集团,以其非凡的成功向世人昭示,中国企业只有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中与强手较量,发展的天地才更广阔,生命力才更顽强。
  在万向集团总部接待室,著名企业家、董事局主席鲁冠球以他独特的思维和极富个性的语言,就集团这些年“走出去”的经历及感受对记者侃侃而谈。
  万向是在70年代末立志闯荡国际市场的,最初的动机很实际,就是要扭转人们对乡镇企业的歧视。由于乡镇企业不能纳入国家计划,产品没有市场,只好以“外销促内销”,结果走上了一条与国际接轨的道路。20多年来,从产品走出去,到人员派出去,再到把企业办出去,万向终于昂首挺胸地站立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
  万向人的胆识不仅在于敢啃出口这根硬骨头,而且第一笔批量出口业务就做到了被称为“汽车王国”的美国。1984年,万向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了出口3万套万向节总成合同,这是中国汽车零部件首次进入美国。从此,“钱潮”牌汽车万向节,就像举世闻名的钱塘江大潮一样冲出国门,名冠全球。多年后,回首当年的决策,鲁冠球颇感自豪,他强调这一抉择具有居高临下,抢占制高点的战略意义。因为美国是世界上汽车拥有量和产量最多的国家,汽车配件企业只有进入美国市场,才算开启了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正因为有了这样的高起点,才使万向的整体素质迅速提高,竞争力不断增强,很快成为国内同行业中的佼佼者。
  为了赢得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1994年,全权负责集团国际市场开拓业务的万向美国公司在芝加哥成立。经过6年多的创业发展,公司在7个国家建立了10个海外分公司,营销网络覆盖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因获得全球最大的汽车公司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订单,而成为第一家进入国际主机件厂配套线的中国零部件企业,万向美国公司也以其骄人的业绩成为美国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中资企业。
  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字:万向美国公司1994年销售额60万美元,1995年350万美元,1997年2000万美元,1999年4527万美元。短短几年的时间增幅达70多倍,在中国海外公司中确属罕见。而万向创造这一奇迹的法宝,就在于选择了“本土化经营”的正确途径。所谓“本土化”就是全面有效地利用当地各种资源,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角色。谈及此时,鲁冠球掩饰不住其内心的喜悦,他称赞万向美国公司起点高,步伐大,完全按国际规范运作。在市场营销上,利用当地资源建立自己的市场体系,进行本土化运作;在管理体系上,聘用当地优秀人才,按当地最严格的标准管理公司,实现本土化管理;在资本运行上,以银行或股东的承认度为评判标准,因而实现了资本运行的本土化。在公司近60名员工中,国内派去的仅5名,其余都是委托当地的中介机构向社会公开招聘,当地员工的薪金也完全按当地标准支付。他们还借用当地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监督规范公司的运营,并利用当地法律保护公司正当权益。
  同时,万向美国公司还尝试着以“股权换市场、设备换市场、让利换市场”等灵活方式,收购了多家国外公司,真正实现了跨国经营。
  万向集团开拓海外市场的实践,为中国工业参与经济全球化探索了一条新路子。但他们深知脚下的路还很长,面对全球化经济的挑战,他们又瞄准了更高的目标:接轨国际规范运作,接轨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国际主流市场,把企业建成在全球经济中有影响的跨国集团。
  步出万向集团大门,记者看到一座雄鹰雕塑矗立大路中央,它的原作是美国舍勒公司在13年前馈赠给鲁冠球的一只小巧玲珑的铜鹰,这家将万向产品第一个引入美国市场的公司,以赠此物表达他们对中国同行的钦佩与敬重,并愿与万向携手同行,像鹰一样鹏程万里。这不仅是西方人对中国企业家的褒奖,更是世界对中国的一种承认。从中国田野上崛起的万向集团,犹如鼓动双翼的雄鹰,正搏击长空,腾飞全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