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精品的背后——记八捧“鲁班奖”的北京建工六建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09
第5版(教育·科技·文化·体育)
专栏:

  精品的背后
  ——记八捧“鲁班奖”的北京建工六建公司
  邢宝明 李长晓
  公输子,名班,春秋末鲁国著名工匠,又名鲁班。因发明木作工技,而被誉为中国土木工程的一代宗师。
  而今,设立于1987年,以鲁班命名的建筑工程“鲁班奖”,已成为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的“精品至尊”。这一殊荣不仅是对获得者管理实力与科技领先的充分肯定,更为其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名牌闯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
  在京城就有这样一家与鲁班宗师极有情缘,11年唯一八次迎捧鲁班金奖的企业,它就是北京建工集团六建公司。
  在北京西郊五棵松建工六建的会议室里,八尊熠熠生辉的鲁班金像敬奉在公司所有荣誉杯牌的正中。从11年前科技情报中心工程获得的第一个“鲁班奖”起,无论是公司领导,还是普通一线职工,凡走近鲁班金像,无不长久凝视,敬仰、自豪、钦佩之情油然在他们心中升腾、激荡……
  六建公司成立于解放初,40多年来,为首都留下了1200多万平方米的工业、民用、公用建筑杰作,也形成了讲规矩、求方圆的科学精神。
  “想在六建干,先把手艺练”。这句不知从哪年留下的老话儿传至今天仍是掷地有声,让后辈人铭刻于心。抹沙子灰、砌大墙的讲究穿白褂儿;抹白灰的讲究穿青衣皂褂儿,比活好、比手快,还要比谁身上灰点儿少;背图纸、记规章、耗料结工,讲究的是可丁可卯的科学态度。为了手艺精、为了出好活儿,下班后抡抹子、刮大杠,搬上几十块砖回宿舍摆砖撂底学手艺的人数不胜数。涌现出一批技术能手和连创30多项一类品、集体晋级嘉奖的刘云旺、刘连会等市级先进班组。对鲁班的殷殷情愫和勇于进取、真诚奉献的传统,使六建成为建筑业“创全优工程”的发源地。
  六建公司经理黎声说:“市场扶强不扶弱。以精品闯市场求发展的战略,是六建公司最大的追求。”
  寒来暑往,400多人的专兼职技术、质检队伍,遍布于数十个施工现场,形成“内部监理”式的监控保障体系;每年100万元的质量奖励基金,激励、滋润着各工种、各项目职工的创优意识。
  精品的背后是科技的支撑。多年来六建公司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奖9项,市级科技奖30项、总公司级科技奖近400项,全公司推广科技成果1100多项。凡有新技术推广,六建公司总是率先应用,不仅有10多个总公司级的建设部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更有一个被评为市级首批新技术示范工程。仅中日友好环境保护中心、中化大厦、京盛广场三个“鲁班奖”工程就采用120余项“三新”技术成果。“砂浆王”、“防裂柔性泥子”、外墙外保温、卡箍式离心铸铁排水系统、“三体分解穿墙螺栓”、地基振冲加固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给工程获优带来可靠保证。
  “六捧、七捧,到今天的八捧‘鲁班奖’,都已成为历史,精品战略是一个永远的过程。对我们来说,‘鲁班奖’只有一个,那就是下一个。”六建公司党委书记李乃萱如是说。
  作为建筑企业,按图施工,工期履约,质量优良甚至获了奖,用户放心地使用了,按说可以到此为止了。而六建人认为,建筑不像一只暖瓶,质量有问题可以顺手扔掉。工程质量出了问题,是要折腾用户一辈子的,施工单位的良心也会受到谴责的。因此,施工前为用户着想,施工中对用户负责,竣工后让用户满意,已成为六建人起码的职业道德。为了这永远的“下一个”,六建人传承着鲁班不懈的追求精神。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