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阅读
  • 0回复

社区文化大有可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6-10
第5版(大地周刊)
专栏:

  社区文化大有可为
  本报记者 刘玉琴
  新的世纪正翩然来临,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文化,如何建设和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和道德素质进入二十一世纪。带着这一问题,近日,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任组长,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傅庚辰任副组长,政协委员于洋、卢之超、李文珊、李维康、赵士英及文化部、建设部有关负责同志等参加的调研组,对福建省福州、宁德、福清、莆田、厦门等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和思考。
  广场文化渐入佳境,多样化形式营造出大文化格局
  调研组来到莆田凤凰山公园,虽是晚上九时,可公园里仍然灯火通明,异常热闹。身着白衬衣红马甲的老年民乐队坐在公园中间的亭台上,自弹自唱着南音《采莲歌》。老人们欢快悠扬的歌声在夜风中传向远方。公园的广场上坐满了看电影看戏的观众,三部电影在三个地点同时放映,歌舞、杂技在戏剧舞台上轮流演出。依山而建的三百六十多米长的文化长廊更是别具一格。每天晚上,至少有千余名群众在这里休息、娱乐、纳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说,公园午夜十二点才关门,只要花两元钱买张门票就可以在公园里乐一整天。
  调研组考察了福建的大半个省,明显感到,广场文化成了最具特色的文化风景之一,许多文化广场早晚免费向公众开放。这些由各地的区、街道、居委会组织的活动,为群众提供了自娱自乐、健康文明的活动场所。
  这一现象在二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作为海防前线的福建沿海地区,八十年代以前主要是“备战打仗”,文化建设处于滞后状态。改革开放后,福建人抓住机遇,发展经济,文化建设也由此花开别样。他们因地制宜,资源优势互补,创建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氛围,以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吸引了群众的广泛参与。
  委员们欣喜地看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已由最初的开辟宣传栏、举办卫生评比、单纯的文艺演出等逐步呈现出开放性与辐射性,形成了满足现代城市群众欣赏需求的综合性、多类型、高品位的特性,由小文化走向了大文化。社区文化除了以广场为依托的广场文化活动之外,还有庙会文化活动、消夏文化活动,以及购物、旅游、假日等各类主题性的文化活动,融进了娱乐、科普、教育和体育等内容。这些活动提高了人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家庭邻里关系的和睦及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文明,打破了城市套房互相隔绝的“比邻若天涯”的状况。“进门是小家,开门是大家”的社区意识日见浓厚,这是时代进步的一个耀眼的亮点。
  经济发展迅速的福建人在文化上也舍得投入。除了已有的九个市级艺术馆、六个图书馆,三十三个区级文化馆、图书馆,一百二十五个街道文化站外,1998年省委、省政府拨出专款一千多万元,吸引相关投资三点二亿元,建起了三个地级艺术馆、二十四个县级文化馆与图书馆、一百个乡镇文化站。今年又拨款五百万元,筹建中等城市的图书馆、博物院、文化馆及公益性文化设施。近四年来全省的文化设施建设面积占了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的百分之三十二。目前全省已有十二个省级文化先进县、五个全国文化先进县,福建响亮地提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口号。
  公益性与商业性文化设施出现明显反差,新市民素质尚需提高
  福建社区文化建设成绩显著,但也存在着明显问题。突出的是随着体制改革、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的市场化取向加大,商业文化迅速发展,而社会公益文化、高雅文化受到冲击以至在一些地区呈萎缩状态,西方文化、外来文化来势较猛,占据重要位置,相比之下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显得力度不足,这表现为商业性文化设施与公益性文化设施出现明显反差。前者发展较快,后者发展滞后。
  福州长富宫花园新区现住人口八百多,文化设施配置却近二千平方米,超过国家标准。而建于八十年代前后的南街街道河南一村,有三百九十九户居民,建筑用地三点四公顷,人均用地才八点七平方米,与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下限十五平方米的标准相距甚远。后者的住宅现状占了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九十。居民普遍反映社区文化设施不足,场地缺乏。近年来新建住宅小区的文化设施配置虽然好于老市区、旧住宅区,但发展也不平衡。一些开发商急功近利,不按照城建规划预留和兴建文体用地和用房,甚至将文体用地和用房挪作他用,用于赢利。
  随着福建经济的迅猛发展,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功能和面积不断扩大,许多农民转眼间变成了市民。调研组在考察中看到宁德的老城区危房正在拆除,新城区正在兴建。莆田湄洲岛由往日的一个小渔村已变成一个以妈祖文化为中心的旅游重镇。厦门经济特区近年来由于城市的发展也征用了大量的土地。大批农民在变成新市民的同时,钱口袋也鼓了起来。然而许多人却失去理想和目标。
  据国家建设部最新消息,我国在十五年之内,城市化水平将达到百分之五十,城市数目将达到一千个,城市人口将达到六亿。这意味着我国的城市数目、城市人口数量将比现在增加一倍。农民身份的改变可以在转瞬之间完成,可思想文化道德素质的提高却是一项艰巨的工程,社区文化建设由此显得任重道远。福州市长年开办有“市民文明学校”,宁德创建了“争做城市文明先锋”活动,厦门将城乡结合部的文化建设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但把农民变成市民若没有系统的规划和措施显然无法适应形势的发展。
  打赢看不见硝烟的争夺战,用先进文化占领阵地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文化建设面临诸多矛盾,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等,都值得思考和重视。
  在调研中,文化站、街道、居委会对电子游戏机、网吧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反映强烈。非法经营的游戏室、网吧现在越开越多,越开越隐蔽,多在偏街小巷,有的开在居民住宅楼的单元房里,不是学生或熟人难以进去。一套单元房里可以摆几台或十几台电脑,坐在机旁的全是花季少年。游戏的内容大多是暴力、凶杀、低级黄色的东西。学生进去之后,可以三天三夜不出屋,老板包吃包住,还包代替家长签字。学校、街道、家长曾多次出面找有关部门交涉,希望加强管理,文化局说我们没批,工商局说没在我们这儿注册,公安局说这不在我们的职责范围内。委员们对这种三不管现象甚为担忧。福州十六中学、宁德职业中专、莆田涵江小学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厦门一次性拨款一千多万元为十二所学校开通校园信息网,各地的社区文化设施全部向学生开放——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争夺战。
  安排好老人的文化生活同样是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沿海几个城市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已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以上,他们大多赋闲在家,一天二十四小时基本生活在社区里。虽然许多社区开设了老人馆,但由于投资少,设备差,老人馆实际上成了麻将馆、纸牌馆,一些年轻人也“混迹其中”,有的老人馆不得不限制年龄。
  参加调研的委员们认为,社区文化是陶冶情操,塑造灵魂,提高人们综合素质的系统工程。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社区文化必须坚持江总书记强调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努力提高城市居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以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为此委员们呼吁,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综合治理,加大公益性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加大抵制不良文化倾向的力度,重视新市民的素质教育,用先进文化牢牢占领社区文化的阵地。(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