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阅读
  • 0回复

请别无端“深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7-01
第8版(周末副刊)
专栏:茶楼

  请别无端“深沉”
  吴建华
  常利用别人喝咖啡或吸烟的时间来读点赏析文章。在眼界大开的同时又往往有点纳闷:一首仅几十个字的小诗,竟被解读成洋洋数千言,是解读者才思横溢,抑或是小诗尺幅千里?
  譬如李白的《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说这首小诗表现了诗人思乡的情绪,可以说它是诗人内心痛苦、迷离恍惚心情的写照;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摆脱杂务羁绊后心静如秋夜的禅悟;当然也可以说它是唤起了人们对乡情的感知,满足了人们平衡与代偿的心理需求……只要是“不诬前人”,读者(包括解读者)大可“游刃有余”地感慨一番,喟叹一番。
  李白远客他乡,因月光而触动旅思秋怀。中国的古典诗歌常用霜色来形容月光,给人以立体感。《静夜思》中的“疑是地上霜”是诗人在特定环境里产生的一种错觉,然而“举头”后的一切告诉他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清冷的月光赋予诗人“低头”后的无边遐想——思念故乡、思念亲人……如果把构建不怎么宏大的作品硬与作者的生平行状,或与“人生、社会的悲剧性”之类扯在一起,用“知人论世”法披阅数十载、增删研讨数十次写出鉴赏文章,岂不是有“满纸荒唐言”之嫌!让人不免狐疑:“是这么回事吗?”
  如果给一首小诗赋予太多的寄寓,恐怕它“载不动”了。对“低头思故乡”一句,倘若我们哪位硬要把它解读成回想往事的苦风凄雨、生离死别之类,效果未必绝佳。
  在诗歌鉴赏上,要给读者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愉悦,不应只在“深沉”两字上下功夫。有时,给读者留下选择、思考、判断的余地,让总体的明朗与局部的迷茫相映成趣,也未尝不可。诗中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让我们去深究其背后的意绪,又何必去推销那些看似精确的断语、实则让人上当的文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