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蓄得甘露奔富路 ——桂西北山区“集雨脱贫”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0-01-20
第11版(农村经济)
专栏:打好扶贫攻坚战

  蓄得甘露奔富路
  ——桂西北山区“集雨脱贫”纪实
  刘文光
  在广西西北部地区,有近9万平方公里的大石山区。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壮、汉、瑶、苗、侗等12个民族,992万人口。这里曾是广西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
  从1997年冬开始,大石山区群众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用不到两年时间建起了近12万个“家庭集雨水柜”,基本解决了饮水难。1998年冬,他们又开始启动“地头集雨灌溉水柜”工程建设,以进一步解决生产用水难。小水柜给大石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历史性的大变迁。
  共产党领头办成了千古难事
  一年前,广西遭遇了近4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旱灾。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大石山区的壮、汉、瑶、苗、侗等各民族同胞却安然地度过了一个饮水不愁的大旱季。
  “半夜出门山过山,拐了一弯又一弯,鸡叫掌灯找到水,进门太阳快落山”。这首大石山区群众自编的民谣唱了一年又一年,诉说着饮水的艰辛。广西的大石山区向来十年九旱,特殊的岩溶地貌造成地表溪流稀少,修建好的水利工程往往蓄不住水,即便在正常年景,也有100多万人发生“水荒”。水,成为严重制约大石山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的一个重要原因。
  恶劣的自然环境,没有摧垮各族群众向贫困宣战的斗志。从1997年冬开始,作为自治区扶贫攻坚的一项重大举措,大石山区掀起了一场战天斗地,以建设“家庭集雨水柜”为中心的人畜饮水工程大会战。10多万各级干部和农户结成了一对一帮扶对子。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就投入资金4.8亿元,建起了近12万个“家庭集雨水柜”,基本解决了大石山区现有150万群众的饮水困难。
  蓄得生命水再蓄致富水
  “大石山,大石山;三天下雨水汪汪,三日无雨地冒烟”。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地面不能涵养水源,大石山区的绝大部分农田都是望天地、望天田,只能种植旱地作物,粮食产量很低,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局面。如何做好水的文章,改变落后的耕作制度,成为大石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需要解决的一个紧迫课题。
  有了建设“家庭集雨水柜”经验的大石山区干部群众,又开始做起“地头集雨水柜”的文章。1999年春,自治区水利部门拨出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用于启动2万个“地头集雨水柜”试点工程建设。建一个蓄水量40立方米的“地头集雨水柜”,除国家补助外,只需投资2000元左右,就可以灌溉一亩水田或二亩旱地,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粮食产量能够翻一番。
  面对红红火火的水柜建设热潮,凤山县县长韦善国介绍说:现在只要一下乡,群众找他要的不再是救济品、救济粮,而是请求扶持建“地头集雨水柜”。由于“地头集雨水柜”投资少、见效快,3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所以群众的积极性特别高。截至1997年7月底,全县已经有3100多个水柜动工建设,已建的2085个水柜开始发挥灌溉效益。自治区水利厅厅长李里宁介绍说:广西将采取“以奖代补”政策,用5年左右的时间,在桂西北石山地区建设100万个“地头集雨水柜”,将100多万亩平台旱地改为水田。
  小水柜带来大变迁
  广西大石山区贫困的根源在于缺水少土,在于自然条件恶劣。如今,一座座小水柜有效地改善了大石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给革命老区带来了大变迁。那些当年曾追随小平同志闹革命的先辈的子孙们,找到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澄江乡合建村的东关屯,现在家家户户都拥有了两个水柜,一个用于生活,一个用于生产。昔日岩石裸露的穷窝窝,如今已是绿色掩映。因为有了水,全屯的平台旱地已经全部改造成了旱涝保收的水田,水柜周围还种上了葡萄,“地头集雨水柜”中养起了塘角鱼,家家户户搞起了农业综合开发。农民年人均收入由过去不足600元,增加到现在的近3000元。只有在经济发达地区才能见到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出现在大石山区。
  随着一个个“集雨水柜”的建成,大石山区的劳动生产力得到了大解放。在“家庭集雨水柜”建设前,每逢干旱季节,大石山区的一个5口之家,每天至少要用一个劳动力去挑水,才能维持最低的生活用水要求。农民解决饮水难问题后,腾出的劳动力不仅可以安心投入农业生产,还可以开展多种经营和劳务输出,经济收入成倍增加。
  有了“集雨灌溉水柜”,原来种植品种单一、产量很低的旱地,通过实施耕作制度改革、种植结构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农作物的产量成倍增加。农民实现粮食自给后,将原来开垦的陡坡、荒地实行退耕还林、还竹、还果、还牧,逐步步入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循环。(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