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阅读
  • 0回复

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为主的综合治理 鄱阳湖蓄洪能力将恢复到50年代初水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1
第9版(国内要闻)
专栏:

实施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为主的综合治理
  鄱阳湖蓄洪能力将恢复到50年代初水平
  本报九江6月30日电江西省水利厅副厅长朱来友日前向“保护长江生命河”记者团介绍,鄱阳湖通过综合治理,可还江、还河面积337平方公里,还湖950平方公里,相应增加湖区蓄洪量52亿立方米,加上4座蓄滞洪区,一旦需要分洪,总共可增加鄱阳湖湖面1488平方公里,相应增加湖区蓄洪量88亿立方米,使鄱阳湖调蓄洪水能力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水平。
  鄱阳湖位于江西省北部,是我国第一大淡水湖,在调蓄长江洪水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盲目开发,围湖造田,加上注入大湖的几条河流流域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淤积湖区。鄱阳湖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100平方公里缩小至1998年大洪水前的3950平方公里,容积也由370亿立方米缩小至298亿立方米,调蓄洪水能力大大减弱。
  1998年特大洪水后,江西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治理水患、灾后重建的方针,在鄱阳湖地区实施了以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为主的综合治理。对于低涝地区实施人迁移、田还湖的“双退”方针,对于地势稍高的地方实施人迁移、田耕作的“单退”方针。到2000年,已有234座圩堤完成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任务,54座基本完成任务。为防御1954年型洪水,江西省还建设完成了蓄洪面积549.5平方公里和蓄洪量26.8亿立方米的4座圩垸。到2003年,鄱阳湖区将全部完成456座圩堤的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工程后,鄱阳湖调蓄洪水能力可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王新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