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阅读
  • 0回复

扫除深入基层的思想障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01
第2版()
专栏:

扫除深入基层的思想障碍
燕凌
为了加强对农村工作的具体领导,为了提高自己和基层工作人员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领导农村工作的同志应该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不少同志深入农村、深入群众,调查和研究了基本情况,创造和推广了典型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面的工作,具体地帮助了基层工作人员,同时也使自己开始成为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农村工作的内行。可是,对另外一些同志说来,在到农村去、到基层去的道路上,仍有不少思想障碍。有些同志仍然没有了解到这样做的必要;有些同志虽然认识了必须这样做,但是仍然有顾虑;有些同志虽然已经下乡了,但是并没有真正深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领导骨干和广大群众相结合,不断地一次又一次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唯一正确的领导方法。可是,有些同志只是满足于一般的号召,忽略了个别的具体的指导。有些同志从群众中总结了一两项典型经验,根据这些经验向更广大的群众作了一般号召,就认为事情已经完结了;至于执行的情形怎么样,发生了一些什么问题,他们就不再过问了。广西容县县委书记李一民在一篇文章里说,在他们那里,有些领导工作人员的作风所以不深入,就是因为他们满足于开三级干部会议和办社干部训练班的成绩,以为会议开过,训练完了,问题就都解决了。结果,村里社里仍然不断出问题,大部分社的情况仍然很混乱。甘肃陇西县委副书记赵建基在他写给“甘肃日报”的信中说,他们去年就印发了老社的经验教训,还召开了三级干部会议,请老社的工作人员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县委还指定专人在会议上作了一番论述;可是,因为缺少深入的具体的领导,新社在今年春耕生产中的混乱现象仍然是很严重的。开会,办训练班,印发文件,这些都是必要的。可是,这些都只能解决一般的问题,而不可能把各种各样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只能解决已经发生的和可以明显地看到的问题,而不可能把事物发展变化中不断发生的新问题都解决了。只靠会议上的一般号召而不深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去加强具体领导,是不可能很好地指导实际工作的。
要深入,要使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就需要有一定的重点。可是,有些同志对于设立重点和集中一定力量做好重点的工作还有顾虑。一九五四年秋天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时候,黑龙江绥化县委的一些同志曾认为“先从重点作起,然后分批铺开”是“小手工业方式”,认为不适合“大发展”的需要,害怕顾了重点就放松了全面,还怕有了重点,县区工作人员就会犯包办代替的毛病。因此,他们主张“深入全面”。一九五四年十二月,浙江镇海县委曾指令各区区委副书记不要负责一个点或者一个乡的工作,以免“陷在一个乡里拔不出来,丢掉全区”。丢掉全面和包办代替,当然都是应当避免的。可是,如果把这个作为不要重点的理由,那就错了。无重点地“深入全面”,那是办不到的事情。包办代替和做好重点工作是两回事,做好重点工作而避免包办代替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如果不从重点加强个别指导、取得具体经验,只是泛泛地
“领导全面”,要把各个社都办好,也是不可能的。
有些地方虽然已经确定了一些重点,但并没有认真地做好重点的工作。河南新安县设立了九个
“重点乡”。县委组织部部长七个月竟没有到他领导的重点乡去过一次。县长赵振明只是为了检查别的工作,才顺便到他负责的重点乡去过一趟。就这样,大部分“重点”成了“空点”。有些县虽然确定了一些重点,但是县委领导同志却很少去直接领导,只是派自己的助手和一般工作人员去,领导同志只是偶尔去一次,或者听听汇报。河南商水县委确定了两个乡作为县委的重点,可是连一个县委委员也不常到两个重点乡去。也有些同志把设重点看作是
“插大旗”;他们认为,只要大旗在那里插着不倒,就自然而然地会起重点的作用。因此,只要重点社不发生严重的问题,也就不对它进行具体领导。这样,虽然有了重点,却仍然没有深入。
再说,有些同志虽然下乡去了,但是却把自己的工作限于会议活动,只是在会上空谈一般的道理、发出一般的号召。这也不能算是深入。湖北应城县委三月间派到宗庙乡去的工作人员,进乡八天就召开了九个会,在其中一次会上就“布置”了十五项工作任务。至于群众有些什么要求,工作中间有些什么问题,他们却不了解。结果,误了春耕生产,整顿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也没有做好,更说不上从这里取得工作经验了。在河南鲁山县余庄乡,也住着一些县区工作人员。他们虽然每天和群众在一起,对这个乡各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具体情况却了解得很少,说起啥事都是一知半解。他们的工作是:听社的工作人员说一句,就向领导方面“反映”一声;领导方面布置一件工作,就向社的工作人员照转一件。这些同志表面上似乎“深入重点”了,但实际上和不下乡又有什么区别呢?有些同志在下乡以后也确实很辛苦,一天东奔西跑,找社的工作人员和社员谈话,参加各种会议,有时也到生产队、生产小组里去,甚至同社员一起参加劳动;但是,却发现不了什么问题,对村里社里的工作没有什么帮助,也看不到在群众中间有什么值得吸取的经验。发生这种情形的原因,可能是根本没有弄清楚深入基层的目的,是盲目地“为深入而深入”;可能是对农村各项工作、特别是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工作的基本政策、基本知识还了解得太少;也可能是只是形式上表面上同群众在一起,思想感情并没有真正同群众打成一片,因之也还没有取得群众的信任。
有一种畏难情绪,也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一个大障碍。有些同志一下乡,碰到无数的新问题、新事情,千头万绪,真像“汪洋大海”,不知该从那里跳下水去。因此,就老是站在岸上,“望洋兴叹”。有些同志还害怕“丢人”,不敢到农业生产合作社去。浙江丽水县碧湖区区长不敢去农业生产合作社,就是怕被社员“考住”。山西太谷县有一个同志到东庄去工作,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见到了他,说:“社里问题很多,帮我们解决一下吧!”他听了这话以后,找了一个机会就悄悄地背上行李走了。这实质上是个缺乏群众观点的问题。他们似乎认为:领导群众,就是站得高高地指手划脚地指挥一切;而不了解:要做群众的先生,先要做群众的学生。
自满情绪和急躁情绪更严重地妨碍深入。有的同志办过一两个社,就自认为“有了一套”,没有再深入的必要了;有的同志刚下去几天,就觉得
“体会不出什么新东西,还是那些老问题”,认为再停留下去是白费工夫。事物是不断在变化的,新事物是不断在产生的,“老问题”当中也会生长出新东西来,“老一套”并不是永远有用的。深入并不是一种“深山取宝”的工具,好像取到了“宝”之后就可以把它丢掉。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只要一中断,正确地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能力就会立即失去。
成为深入基层、深入实际的思想障碍的还有这样一种:我是负责掌握政策的,从政治上、思想上进行领导就可以了,用不着对具体情况了解得那么仔细;不然,岂不要使自己“陷入事务主义”?这样把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具体工作割裂开来,实际的结果只能是既埋葬了具体工作,也谈不上真正有效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政策是把群众的意见总结起来制定出来的。要正确地掌握政策、执行政策,就必须了解各个地区各个时期不同的具体情况。如果不参加群众的实际斗争,不深入了解群众和基层工作人员的不断变化着的思想,不培养群众中的积极分子,所谓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岂不就成了空话?
把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的一切思想障碍都扫除掉吧!在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各项工作日益走上正轨,粮食工作进一步制度化了,互助合作运动也有了一定基础。这就是说,已经有更好的条件来加强对农村工作的具体领导了。再停留在一般化领导的状态,群众就不能原谅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