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与时俱进的道理所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8-07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与时俱进的道理所在
李明华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实践面前,在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之中,任何一种理论,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同样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也是推动我们事业不断前进的需要。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向来把自己的理论与时代的前进、实践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在《共产党宣言》中为欧洲大陆革命风暴和巴黎公社所做的理论总结以及对各种机会主义者的批判,都是根据时代的要求进行的。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马克思和恩格斯感到需要重新审查自己的理论,根据实践的要求研究革命的经济根源和社会基础,研究革命的动力、失败的原因以及未来的前途。于是,马克思立即着手研究经济学和市民社会,剩余价值理论就是由此而逐渐形成的。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针对资产阶级学者把唯物史观歪曲为“经济唯物主义”、“经济史观”、“经济决定论”的论调,恩格斯全面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强调了上层建筑的积极作用和意识形态的独立性,补充和发展了唯物史观。恩格斯在剖析费尔巴哈哲学局限性的根源时说,这位哲学家“在穷乡僻壤中过着农民式的孤陋寡闻的生活”,远离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发展的重大实践,只能从他“孤寂的生活”和“孤寂的头脑”中产生思想,因此注定摆脱不了唯心主义的缺陷,这是这位高明的哲学家的悲剧。正如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永远不会停止一样,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决无自满自足的时候,惟其如此,它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这是由它的实践品格决定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思想认识也不能不随之前进,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确认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由一成不变的事物构成的,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这就是辩证法。列宁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实践,发展了马克思的国家与革命的学说,创立并实现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胜利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在八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一百五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就是这样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
  今天,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亘古未有的宏伟事业,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参与世界竞争、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而实现民族的振兴;要在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长期共存、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为人类社会作出新的贡献;要在国内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多样化的情况下稳步地推进改革事业,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就不能不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用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马克思主义,去观察变化中的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抓住机遇而不可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能因循守旧。也正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结合现阶段国内外的复杂情况,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光辉结晶,也蕴涵着与时俱进的深刻道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