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我国每年都要举行相当数量的学术会议,但是许多学术会议的实际作用却难尽如人意。当前学术会议遇到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出路在哪里——为学术会议“把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5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我国每年都要举行相当数量的学术会议,但是许多学术会议的实际作用却难尽如人意。当前学术会议遇到哪些问题,原因是什么,出路在哪里——
为学术会议“把脉”
本报记者廖文根
  学术会议“和者寥寥”
  办学术会议难在哪儿?找人作报告,还是选择会议地点、确定会议主题……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台日前指出:学术会议难在请人听报告!
  张玉台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中国科协邀请了英国的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作报告,原定发出了600多张票,但到会的不到几十个人。张玉台说,我国对科技和教育已经很重视了,但一些学术活动反而对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大,甚至对于一些在读的博士生、硕士生吸引力也不大。尽管有些学术会议很成功,但学术会议“和者寥寥”的状况却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每年都要举行多次各级各类学术会议。如何增强学术会议的吸引力,使学术会议真正发挥作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结束后不久,中国科协组织在京的部分科学家,专门为学术会议找病根、开药方。
  从源头上找原因
  学术会议的吸引力下降的原因在哪儿呢?科学家们的分析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学术风气。中国科学院物理所赵忠贤院士指出,现在科技界的浮躁、急功近利思想比较严重,许多科技工作者缺少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热情。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沙踪的解释则更直接:现在许多科技工作者忙着出去赚钱,“没有时间”来写文章,也“没有时间”来参加会议。
  二是形式主义。科学家们谈到,每次开会花在与会议主题无关上的时间太多,如填表,评议等。对于这些形式主义的东西,科学工作者普遍感到力不从心,无法从中解放出来,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三是会议的内涵。有的专家认为现在学术会议的学术作用在减弱,而旅游等非学术内容却不断增加。许多科学家认为现在的学术会议的形式较为僵化,谈论范围也未能从纯学术中解放出来。此外,学术争鸣的风气还没有真正形成。
  四是学术会议人才举荐上的不平等。有些学术会议在选择参加者时不是惟才是举,而是在一定程度上看重其知名度、地位甚至关系,这就形成了两种极端:一方面是脚踏实地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科学家得不到交流成长的机会,另一方面却培养了一批“报告专业户”,使学术会议失去了多元化思想出现的土壤。
  科学家认为,在学术会议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出路在于改革
  问题很快可以找到,但解决起来确是一个系统工程。
  除了国家对学术活动应该给予更多的支持外,科学家们谈到,学术风气的好转是改进学术会议的前提。科学家们呼吁整个科技界的学风、研究风气的进一步改善。在党中央积极倡导创新实践的环境下,科技工作者应该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
  学术会议要深化改革,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求真务实。首先是要强化学术会议的学术权威性,使学术会议的学术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这就要求学术会议要务实,在主题选择方面要考虑客观需求,能解决实际问题。学术会议应该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会议主题应该选择大家比较关心和同行又比较多,并且是确实碰到问题的领域。对于形式主义的东西要坚决摈弃。
  要改变“和者寥寥”的状况,学术会议应该考虑更大范围、更有效地向社会开放,要贴近公众。不仅要关注学科本身前沿的活动,还应该增加公众共同关心的问题,例如开展对科学与哲学、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未来、科学与文化、科学的使命以及科学本身等问题的讨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