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也说“浮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6
第10版(科技)
专栏:科技杂谈

也说“浮躁”
斯壮
  关于科技界的浮躁,最近终于有人站出来公开地批判。而科技界本身对此也大声叫好,可见这批评并不失公允。
  然而仔细去品味这些“叫好”,觉得更像“叫屈”。因为追本溯源,科技界的浮躁似乎都不是科学家本身的原因所造成,在它的背后,有着极其深广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根源。
  从历史上看,科学共同体原本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自发地生长着形态各异的生物体,有纯粹以探索自然奥秘为己任的,如编纂《几何原本》的欧几里得;也有完全面向实用、拯民于水火的,像中国的贾思勰、李时珍。他们的动力,基本上是源于个人的理想和兴趣,没有过多的外来干涉。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共同体再也无法孤立于大的政治、经济环境之外。爱因斯坦纵有非凡的智识提出相对论,却也无法凭一己之力完成对其预言的验证,更弗论将理论运用于核电站和宇宙探索的实践。今天,几乎整个科学界都承认,科学所发生的变化,其方向和步伐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组织本身之外的社会因素。
  不幸的是,尽管科学共同体与其他社会形态的关系是如此紧密,但我们并不能说他们之间的磨合就没有任何问题。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双重属性,是科学共同体与其他社会系统间冲突与碰撞的重要原因。一方面,科学探索是自由的,不以任何强权的意志为转移,科学家的特立独行,甚至是他们赖以存在的立身之本;另一方面,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生产力属性,令外界不可避免地要以衡量生产力的标准来对其进行评判。换句话说,现代科学家的一切科研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质资源分配者的功利性判定。
  于是,便有了众多大学校长和科研机构的领导每年要拿出1/3以上时间率领部下去争取经费的现实。对此,丁肇中教授曾有过精彩的描述:“我有一个‘理论’,绝对正确,可以告诉大家。在加速器实验的发展史上,过去50年里面,尽管我们为了获得经费,要写一个申请报告书,设定一个目标,说服政府的人投钱做加速器实验,可是往往实际的发现跟原来的目标根本没有关系。”
  丁肇中是幸运的,向他的项目投资的人,并没有因为他的“偷梁换柱”而大发雷霆;相反,他们大概知道,科学的探索不是可以预定方向的,得到什么就是什么,只要科学家尽心了,便不去深究。而我们的科学评价体系,往往将科研目标规划得过于细致和切近,一年发表多少论文,成果达到怎样的“水平”,首席科学家争来多少经费,都成为他们下一年生计能否维持的标准。于是,浮躁也就难以避免,那么多“填补国内空白”、“国际领先”的成果就是这么来的。
  前一段时间到新疆采访,一位在沙漠上奋斗了近20年的科技工作者对我说,我们做一项研究,往往要10年以上才能出结果,可一些人拿来别人的数据用所谓“模糊数学”工具一处理,就可以出论文、评职称、分房子,我们怎么竞争也比不上那些人。不是说用新工具不好,可现在的评估体系为什么就不鼓励那些踏踏实实干苦活儿的人呢?
  回过头来讲,规则制定者也有苦衷。在很多时候,管理者和被管理的个体之间所考虑的侧重点是不同的。除了具体的一时一事,管理者要兼顾,要抓大放小,要维持生态平衡。我们国家的实际,有两个重大的问题不能不考虑:一个是科技体制改革的平稳过渡,无法按理论上的最优解指导实践;一个是科技水平的赶超,需要一些超常规的手段和办法。
  事实上,科技界不乏限时限点的重大工程,像“曼哈顿计划”和“阿波罗登月”。美国政府资助的人类基因组研究,也是在和文森特的项目组“只争朝夕”的竞争中完成的。从这种意义上讲,科学研究在宏观上的功利性,并不一定导致个体的浮躁。把所有浮躁的根源都归咎于此,也是一种不公平。
  如此看来,所谓“浮躁”,与价值取向、竞争环境、文化背景、社会风气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也正因为这样,对浮躁的诊治决难靠媒体一时的呼吁所能克,对此如果没有充分的估计,同样会犯浮躁的毛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