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从印度电影得奖说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0-19
第11版(国际副刊)
专栏:五洲茶亭

从印度电影得奖说起
  章云
  今年9月8日对印度电影界来说是个重要的日子,印度女导演米拉·奈尔的影片《雨季婚礼》获得了第五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这不仅是44年来第一位印度人在这个最古老的国际电影节上荣获大奖,也是世界上首位女导演获此殊荣。国际影坛对此评价颇高,印度国内舆论更是兴奋异常,把米拉·奈尔誉之为“印度的骄傲”。
  其实印度电影在国际上获奖并不足奇,印度本来就是个电影大国,以往也曾在一些重要的国际电影节上多次获奖。它是世界上生产电影最多的国家,年产近900部影片,是美国好莱坞的4倍。它的电影观众也是世界上最多的,每天超过2000万人。
  印度电影实行明星制,著名影星层出不穷。影片中男演员常常是现代打扮,模仿西方人的作派,粗犷而前卫;女演员则身披莎丽,轻歌曼舞,常做多愁善感的样子。印度观众对男演员要求较低,但身体健壮、肌肉发达似乎是必备的。女演员则必须靓丽俊美,且能歌善舞,如果仅漂亮而不会唱歌跳舞也没有前途。1994年以来,印度产生了两位环球小姐和四位世界小姐,还有一些名列前茅的,她们中许多人后来都投身于电影事业,但成功者寥寥。
  印度电影的最大特点是简单明了,有时几近程式化的地步,即一个主题,三个舞蹈,六段插曲。即使是再严肃的电影,也不能没有喜剧场面。不管主人公经历多少苦难,结尾都是以大团圆收场。因为进电影院的穷人很多,日子过得穷苦,花钱看电影就不希望再看苦难的结局。因此,印度电影似乎总是唱唱跳跳,打打闹闹。由于印度有着多种民族、多样的习俗、多彩的服饰和多姿的歌舞,人们可以通过观看影片感受印度的多元文化。正如印度电影导演库马尔·普塔曾经比喻的,“印度电影既是夜总会又是神庙,既是马戏团又是音乐厅,既是比萨饼店,又是诗歌研讨会”。
  但印度每年也生产少量严肃的、贴近现实生活的影片,人们称之为“艺术电影”或“作家电影”。这些艺术电影在印度的市场很小,但在西方常常获奖。如久负盛名的已故老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的《音乐之家》和米拉·奈尔的《雨季婚礼》都属于这类影片。雷伊在1957年也曾获过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后来又连续获得几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在国际影坛上名声显赫,有“东方电影大师”之称;奈尔虽属后起之秀,但几部成名之作已经相当骄人。
  印度电影审查尺度较严,基本上不允许有接吻的镜头。电影中最过分的动作莫过于男女主角在雨中跳舞了。当穿一身湿漉漉莎丽的女主角出现在银幕上时,就已是电影院中最令人兴奋和激动的时刻了。印度影片中的这种看似保守的形式常常让西方人不屑一顾,但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种非西方化的电影表现手段却吸引了众多观众。特别是不少阿拉伯人、非洲人和东南亚人中,喜欢印度影片甚于美国影片。许多中国观众对《两亩地》和《流浪者》这样的印度影片也情有独钟,一首《拉兹之歌》至今还在中国传唱,便是中国人对印度电影喜好的最好证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