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0阅读
  • 0回复

老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01
第12版(大地·副刊)
专栏:

老街
葛德均
  有句俗话:门前三块石头便是街。这样看来,我的老家也的确算得上一条像模像样的街了。
  那街是老街,谁也说不清它的岁月,只知道它如同一位老人,满脸写着沧桑。街是东西走向的,在它的南边和北边,都有通往别处的河。许是因为这个缘故吧,再加之街道狭窄而又蜿蜒,它有了个奇怪的名:寒蟮(即蚯蚓)坝。也称作“地龙坝”。不过,至今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应是“韩湘坝”,因为父亲当年常给我讲“八仙”之一的韩湘子,说是他将自己的随身宝贝如意笛,化作一条坝,连通了河的两岸,方便了百姓,使之安居乐业。这个故事很是打动了我幼稚的心,我曾经天真地满街里寻找“仙迹”,虽总是失望而归,但仍痴情不改。
  那街上铺着大大小小的石块,有的地方还长着青苔。看上去虽不甚平整,却别有风情。若是晴天,徜徉在街上,“吧嗒吧嗒”的脚步声,恰似一首古诗的平平仄仄,令人陶醉。若在细雨绵绵的日子,光着脚在街上走,脚底痒痒的、滑滑的,稍不留神就可能跌上一跤,这反倒给生性好玩的孩童们带来了不少乐趣,即兴赛一回,看谁走得快、走得稳,也不失为一种简单而便利的游戏。有时,街尽头或小巷中慢慢走出一个撑着伞或披蓑戴笠的人,儿时的我总感到那是一幅绝妙的画。长大后,稍懂了些美学原理,每每读起戴望舒《雨巷》一类的诗来,眼前总浮现出家乡那条老街的影子,诗人笔下的丁香、雨伞、飘逸倩影、淡雅韵致,仿佛就是写我家乡的那条街似的。
  老街的东头,有家理发铺子。理发师傅五十多岁的样子,和蔼又憨厚。他有说不完的故事,自然也包括我父亲常讲的那个家乡传说。他给我们这群伢儿理发,总是先在头顶上抚摸几下,怪舒服的,然后便边讲故事边理发,故事讲完了,发也理好了。现在想来,为人师的我,对语言文学的偏爱,或许就源于老街东头那家理发小店,它可以说是我童年的“三味书屋”。
  说到“书屋”,老街还真有一家,就在理发店拐角往南的那个弄巷里,实际上是家比较兴旺的茶馆。小时候,我常常跟着父亲去那里听说书,《封神榜》啦,《隋唐演义》啦,《薛仁贵征东》啦,都扣人心弦、百听不厌。那里不甚整齐地摆着一张张方桌和条凳,正堂中间有张油亮的八仙桌,还有一张太师椅,那便是说书人的位置。前来听书的人,很自觉地在八仙桌上那只敞口匣子里放上一毛钱,然后随便找个位子坐下。如果再花三分钱,可以买一撮茶叶,当然你也完全可以从家带自制的。这时,跑堂的过来了,用一只大水壶,高高地给你注上一碗茶,任你慢慢地坐喝,文雅的说法,该是“品茗”吧。
  恍惚间已是三十年后。家乡的老街应该说富庶了、豪华了、气派了,但我仍深深眷恋昨日那古朴醇厚的老街。关于老街的如烟往事,早已定格为永恒的美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