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阅读
  • 0回复

和平的“友声”——谈印度的歌、舞和器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5-06-28
第3版()
专栏:

和平的“友声”
——谈印度的歌、舞和器乐
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副所长 杨荫浏
印度文化代表团在中国的演出,是中、印两国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我们的历史上,从公元第一世纪汉代直至第十世纪初唐末的一段期间,两国在文化上各方面的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滋养、互相促进,配合着那时候中国经济的发展,曾在中国历史上造成光辉灿烂的文化发展高潮;其后的继续交融,也曾成为两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有了新的条件来发扬我们两千年来和谐深厚的友情。印度文化代表团的几次演出,使我们对于过去的音乐历史,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们对于印度的音乐、舞蹈愈来愈热爱。
仅就中国音乐史研究的角度来看,我们在认识上初步得到的收获已经不小。印度专家们的演出,在我们心中唤起了一系列的联想。他们的乐舞的形态,譬如那种席地而坐的演奏方式,那种赤脚表达脚部细致动作的舞,舞者眉间那样的红点,臂上那样环形的装饰,腕部、胫部所戴的那种金属的钏和串铃,以及那种又婀娜、又刚健的舞姿,都是我们在无数有名的敦煌壁画中所十分熟悉的。
第六世纪末和第七世纪初隋代的七部乐、九部乐中都有“天竺伎”。天竺就是我们古代对印度的称呼。第七世纪初期和中期,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中已没有“天竺部”而只有“龟兹部”了。但龟兹是当时印度和中国来往要道中间的一个地方,它正是西域诸国中最能吸收印度文化的一个国家;唐时中国人民最爱龟兹乐舞,那就无异于说,他们最爱印度的乐舞。而且隋唐时代也曾相当流行的西凉、疏勒、高昌等国的音乐,它们中间,也大量吸收了印度音乐。无怪敦煌壁画中会这样充满着印度乐舞的气氛。
从音乐本身看,中国唐代的音乐中最突出的是歌舞音乐,是声乐、器乐、舞蹈三者综合而成的一种高度发展的艺术;当时在器乐中间,最被重视的,是弹弦乐器和鼓类。现在的印度音乐,也是如此。这次印度专家们精致而优美的演出,时时将我们的联想,引到了我们盛大的唐代乐舞上去,也引进了我们无数唐代诗人所曾杰出地抒写过的美妙意境中去。印度专家们从内心深处发出、紧密结合舞蹈的那种传达丰富而深远的感情的悠扬动人的歌声,他们那种顾盼自如、带着深刻的体会而唱出的同器乐融成一体的、宛如无缝的天衣似的描绘春风、甘雨、乌云、雷电等自然情景的曲调,在听者心中留下了不易磨灭的美感。即使语言不同,但音乐所传达的,都是十分熟悉、十分亲切的。歌词节奏的顿挫抑扬,朗诵语调的高低起伏,在我们听来,有咏叹、有叙述、有梵呗,亦有歌韵。他们嘴里在唱,我们心里在同它应合。这样,在一片喜乐的气氛中间,在舞台同听座相隔之间,我们连续了我们两千年久远的世交,也体会了我们今天融合无间的深挚的友谊。
每一弹乐器的独奏,每一独奏乐器的每一弹、挑,都使我们的心弦随之波动。难忘的锡达尔独奏,那宛转曼妙的抒情的开端,传达出深远的意味和深挚的感情,将听者的心引进了甜蜜而又高尚的纯洁的爱的深处;渐渐配合了节奏的改变,技术上指力的发放,转入于兴奋、热烈的爱的力量的奔腾;内容和技术融成了一片,奏者和听者同时沉浸在曲调情感的发展中间;等到曲调完了,除留下百听不厌的感觉之外,还剩有嫋嫋的余音,可以让我们作留恋的回忆。
中国南北朝时由西域传入而成为隋、唐以后有名的弹弦乐器之一的曲项琵琶,可能同印度早期的音乐,有着源流关系。我们知道,在公元第二世纪初期大月氐贵霜王第三代迦腻色迦王(登位于公元一二三年)的时候,印度已有类似曲项琵琶的琵琶,见于其阿玛拉洼其画像之中。这一乐器在中国开始渐渐流播,是在第五世纪。其后结合了中国旧有汉琵琶(即“阮咸”)的音位和演奏技术,音位由最初的四柱,发展而为十六柱、十七柱以至今日的二十四柱,演奏的技术由用拨的技术发展而为左右两手变化无穷的手弹技术;曲调也结合了中国历史故事和生活内容产生了很多伟大的作品。同一乐器,在印度,却取了另一条发展路线;虽然同样是渐渐脱离最初的形式,而达到的结果,却是有所不同。这说明中、印两国在音乐文化上有着亲密的血统的关系,也各自有着创造性的独立的发展;同时也说明我们之间虽然经过了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但由于这种亲密的血统关系,仍使我们之间互相了解,通过音乐而互诉心曲、互相安慰和互相鼓励。
中、印两国历史上珍贵的友谊,是值得回忆的。我们两国的祖先,在文化上的相互学习,是值得效法的。第七世纪中期唐代贞观年间,中国的名僧玄奘法师往印度取经时(自公元六二九年至六四五年),曾受到印度戒日王的保护和热烈的接待,戒日王曾向玄奘法师询问不久以前中国民间流传的“秦王破阵乐”的情形(见“大唐西域记”卷五)。后来到了第八世纪中期,唐代的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四年),中国也吸收了从西北传入的印度“婆罗门曲”,经过了加工改制而产生了有名的“霓裳羽衣舞”曲。这一乐曲曾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热烈的欢迎,也曾受到中国有名诗人的爱好和赞美——白居易的诗中就有着很好的例子。无疑的,这次印度专家们所表达的音乐艺术高度的精美,受到了今天中国听众普遍热烈的爱好,同时又引起了他们今天向印度学习的迫切要求。每次演出之后,在中国的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间,可以随时听到这一普遍的愿望。谁都感觉到参加同印度专家们半日座谈会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
中国人称最好的友人为“知音”,印度人同中国人的确是彼此的“知音”。中国人是一向珍视并且努力寻求友谊的声音。所谓“友声”,在两千四百多年以前孔子所订定的诗歌“诗经”中间,就有这样的诗句。我们爱听从印度带来的“友声”,而且也爱学这种“友声”。同时印度友人的热爱我们的声音,也正同我们的热爱他们的声音一样;他们想向我们学习的心情,也正同我们想向他们学习的心情一样的热烈。我们的携手行进,将会在世界音乐文化史上增加新的光辉。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