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抓落实需要具体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1-15
第9版(理论)
专栏:思想纵横

抓落实需要具体化
张兴福
  抓落实是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环节,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职责。一个决策、一项工作能不能收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落实抓得怎么样;而落实的效果如何,又取决于以何种方法抓落实。如果满足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一套做法,仅仅通过发布文件、召开会议来抽象地抓,自然抓不出什么成效。只有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把科学决策真正落到实处。一句话,抓落实需要具体化。
  抓落实需要具体化,既是工作方法问题,也是工作作风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客观事物具有多方面的属性和特点,具体问题需要具体分析,不同性质的矛盾应当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一般说来,中央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决策,都是着眼宏观、立足大局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每个地方的情况各不相同,问题千差万别。因此,贯彻落实中央的方针政策,就必须根据自身情况,把共性要求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把原则性规定变为可操作的措施,因地制宜地做好具体化的工作。只有这样,中央的方针政策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落到实处。
  但是,目前在实际工作中,确有一些领导干部不愿在具体和深入上动脑筋、下功夫、负责任。有的抓工作不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满足于当“传声筒”、“收发室”,片面地认为只要原原本本地照抄照搬上级的决定、要求和精神,就是与上级“保持一致”,就是抓了落实;有的习惯于一知半解、大而化之,布置多,检查少,一般号召多,具体指导少,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有的停留于会议开了,文件发了,要求提了,至于解决了多少问题,贯彻到什么程度,则不再过问。这样的抓落实,看似“不走样”,表面热热闹闹,实则是该管的事没管,该干的事没干,最终导致决策和工作的不落实。
  落实的实质就是解决问题,而具体化正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和必经途径。人们常说,一具体就深入,抓落实也是同样的道理。落实的终点在哪里?就在于解决了具体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没有解决,即使声势再大、形式再好,最终还是“落空”。毛泽东曾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指出,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就必须“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他还列举许多例子说明这一问题:妇女群众要学习犁耙,找什么人去教她们呢?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我们从毛泽东这段话中可以看到什么叫具体关心群众生活,学到如何具体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这也是今天同样适用的方法。比如,我们落实“三个代表”要求,就迫切需要这种具体化的科学方法。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特别关心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群众,把他们的事情摆上重要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就业和生活。落实这一要求,就要用具体化的方法,对群众的困难到底是什么,不同的群众有什么不同的困难,困难到何种程度,本地区、本单位有多少遇到暂时困难的群众,采取什么措施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具体的问题,都要心中有数,措施具体,落实到位。关心群众的困难是这样,落实其他工作也是这样。
  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又是深入基层、联系群众、推进工作的过程。实践证明,抓落实离不开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只有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才能把“上情”与“下情”结合起来,才能善于发现问题、找准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抓落实需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一些地方抓落实不具体,一个重要原因是存在畏难情绪。应当说,工作中的困难是客观存在的,关键在于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对待它、解决它。简单地看,困难就是困难;辩证地看,困难就是机遇。具备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就不至于在困难面前惊慌失措,怨天尤人,就会有办法克服困难,抓好落实。抓落实需要依靠制度来保证。责任不明,落实很容易变成“落空”。一级抓一级、一层管一层,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有赏有罚,纪律严明,抓落实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