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永远的家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12-01
第8版(大地·作品)
专栏:

永远的家园
缪俊杰
  在艳阳高照的初秋,我和几位朋友到闽西进行文化采风。一到龙岩,便听到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当地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积极准备,向联合国申报,将永定的“客家土楼”定为“世界遗产”。这项举措无论对闽西,或者对中华民族,都应该引以为骄傲。这是中国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件喜事。
  客家土楼,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奇观,是汉民族中一支迁徙民系筚路蓝缕、不屈不挠、开创基业的历史见证,也是客家文化的象征。我是在赣南客家土楼里长大的,对于家乡的土楼有着特殊的感情。后来,我又在广东梅州参观过奇特的客家“围龙屋”,曾为之赞叹不已。但依我看,就建筑的规模、保存的数量、形式的多样和完善程度来说,恐怕都不及闽西的客家土楼。闽西被称为客家土楼博物馆,并非过誉。
  我登上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村口山顶的“观景台”,举目远眺,只见一座座土楼,有的像城堡,有的像飞碟,散落在万绿丛中,使整个山村焕发出美轮美奂的光彩。
  客家土楼有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社会变迁的产物和见证。两晋以后,战乱频仍。“群雄战中土,黎庶走南疆”,中原土族由北向南,最后在闽粤赣边地定居下来,开疆拓土,生生不息。为了战胜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匪盗的侵扰,从而安居乐业,客家人创造了一种外能防卫、内能生存,牢固耐久、舒适美观的民居建筑,自唐代开始出现土楼下及宋、元、明、清直至当今,代代相沿,继有发展,创造了中华民族建筑史上的一株奇葩。
  “圆圆的土楼圆圆的家,圆圆的山村圆圆的画,山里人有个圆圆的信念,世代只在这圆圆的围墙里表达!”千千万万的客家人,以土楼为中心,保存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和绚丽多彩的客家风情。作为客家人生存环境的土楼,就显示出他们多彩的文化。土楼的外观,有殿堂式围屋,府第式方楼,有五凤楼、八角楼、走马楼、纱帽楼、吊脚楼,圆楼,方楼,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据说1949年前,永定人居住的全部是这种土楼,全县有土楼两万多座,仅府第式方楼就有四千五百座以上,蔚为大观。
  人们或许会以为,土楼顾名思义就一个“土”字。其实不确。最初的土楼确实带有原始的“土”性质。它利用未经焙烧的沙质粘土和粘质沙土按一定比例拌和而成的泥土,以灰墙板夯筑而成墙体,柱梁等构架全部采用木料而建成的楼屋。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建筑也有很大改观,近当代建筑的土楼变成了一种纵贯中外古今建筑艺术的结晶,落后生产力与高度文明奇特的混合。这种土洋结合的“土楼建筑”,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奇观。曾经参加过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国际建筑模型展”的湖坑镇洪坑村的“振成楼”,就是突出的代表,令人大开眼界。当我被领进振成楼的内院时,我仿佛进入了古罗马的圆形剧场,我的心灵被它雄伟壮观的规模和奇特科学的结构所震撼。据介绍:这振成楼占地五千多平方米,建于1912年前,费时八年,耗资八万大洋,业主是清末秀才,民国众议院议员。此公学贯中西,土洋并举,用中国的八卦学说设计,用西式的结构施工。这座土楼外墙是圆形立面,与古罗马的圆形剧场极为相似。外墙高二十米,共有四层,一楼为厨房,二楼为粮仓,三、四楼为主人卧室。仓楼有二百四十个房间,九个天井,八个厅堂,八处楼梯,二十个澡堂,两口水井,三十六道砖墙拱门。楼的内圈采用西式结构,中正大厅的四根石柱具有希腊雅典娜神庙的风格。楼梯楼板全是木质,而栏杆和窗棂上的雕花都是用铁铸成的,梅、兰、竹、菊的花形寄寓了主人对后代的希望。每个厅堂都有不少对联和牌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虽名曰“土楼”,建筑上却极具科学性,有很强的防火、防盗、防震、防兽等功能,号称“火烧不透,炮轰不垮,虎狼难进,地震不倒”。由于楼内设施完善,储存丰厚,就是围困半年,人们仍然可以在里面生存,这非常符合客家人在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生存的需要。这也正充分体现了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我徜徉在这座土楼的每一个角落,似乎都感受到客家人的聪明才智和他们创造性能量的发挥。我想,对于客家土楼的关注,仅仅停留在建筑和观光的角度是不够的,似乎应该从文化学、民俗学和美学的角度,更深刻地去探讨它的文化价值,并由此进一步探讨客家民系所留存的中原汉民族的某些生存状态、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更高的层次上去理解和评价客家人的历史和未来。
  人们大致都认同这样的说法:只有民族的,才能是世界的;中国要走向世界,首先要加强民族形象的塑造。可以作为世界遗产存在的客家土楼,不仅仅是一处物质的遗产,更是客家人永远的家园。愿古老的土楼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青春光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