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洋机神医”刁培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7-01
第12版(国内政治专页)
专栏:

“洋机神医”刁培松
陆世光陆志光
  在大连机车车辆厂,没有谁不知道共产党员刁培松,因为他是远近闻名的“洋机神医”。
  1996年11月,这个厂开始试制东风4D型客运机车,一开始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加工凸轮辆部件需在一台进口数控机床上进行,由于没有现成资料,无法编制程序,别的机床又无法替代,这一道工序衔接不上,整个进度就要受影响!关键时刻,厂领导找到刁培松。刁培松二话没说,马上投入到破译机床指令工作中——
  试验时,在场的人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一旦搞“砸”了,废几根轴是小事,若机床报废后果不堪设想。
  刁培松重新编排的8项加工程序顺利实现了,一根轴也没报废,一次试验成功!
  关键时刻显身手,类似这样的事对刁培松来讲屡见不鲜。一次,工厂投资260万元引进一台激光发生器,由于循环水流量系统故障,两位外国专家调试了3天仍无结果。一旁的刁培松说:“能否让我试试?”两位外国专家也乐得个顺水推舟。等他们第二天到现场时,故障已被刁培松连夜“拿下”。
  此事在全厂很快传开,“洋机神医”的绰号不胫而走。1997年初,工厂正加紧生产东风4D型机车,其中的关键部件——抱轴箱体加工要在一台从俄罗斯进口的机床上进行。但由于运输不当,造成俄方机床多块电路板损坏,又没有备件替换。机床调试不了,无法投入使用。正当专家束手无策时,刁培松提出:修板。要在那密密麻麻、布满各种电子元件的板上找出毛病,再修复“治愈”,不亚于神经外科大夫给病人做一个复杂的脑手术,谈何容易。但刁培松成功了。
  绝活儿全靠勤奋。刁培松刚刚进厂时才仅有初中文化,文化水平低、技术要求高的反差,激起他强烈的求知欲。他放弃了多少同亲朋好友相聚的机会,精彩的电视节目对他也失去了吸引力。每天工作之余,他都在家关起门来,坚持自学至深夜。他用了整整7年的时间,取得了大专文凭,掌握了诸如高等数学、科技英语等基础知识以及电路分析、计算机软硬件应用等电子技术,技术水平迅速提高。
  刁培松没有把技术当成个人的私利,共产党员应有的责任感,促使他自觉传授技术。平时只要活儿不多,他就把班组工友集中起来搞技术培训,把自己日常整理出的大量读书笔记、技术记录给工友传阅。工厂开展“名师带高徒”活动,他先后带了4名徒弟。浓郁的学习风气,带来班组整体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