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城里人乡下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1-03-20
第10版(人文社科)
专栏:

  城里人乡下人
  胡占凡
  城里人大多是乡下人变的,不是这辈就是上辈、上上辈,而且不少人现在正在变,大多是乡下往城里变,很少听说有往乡下变的。至于说“城里人想出去,城外人想进来”不过是文学上的比喻,说说而已,谁肯轻易丢了商品粮户口?
  城里与城外,不管有没有城墙,从来是截然不同的分野,观念、经济、文化差别甚大。
  城里人干净、文明,但流于客套;乡下人粗俗、莽撞,但坦率诚恳。
  一旦住进了以“单元”论的高楼,城里人有痰或者憋着,或者吐在手帕里,无论如何不会吐在自家地板上。乡下人不管,喉咙里呼啦呼啦响过一阵,猛然间“咔嚓”一口浓痰,随它落在大理石地面或水曲柳门框上,用鞋底蹭蹭就得。城里人见面说“您好”,分手说“再见”;乡下人碰头先打一拳、骂两句再进正题。城里人称呼人总是“张局长”、“王主任”,乡下人开口就是“李大耳朵”、“赵小个子”。
  虽说按单位面积算,城里人居住的密集程度要大大高于乡下,可邻里间的冷漠却叫乡下人瞠目。同住一幢楼、一层楼十年二十年,哪怕门对门,彼此却从没走动过,这在城里已成了定数。天天同乘一架电梯上下班,却不说一句话。
  这些轮到乡下则完全不同。串门是每个乡下人每天都要履行的义务。谁若一连几日没来串门,你就要开始考虑问题的严重性了。如果他突然不叫你“刘大舌头”而改叫你“刘支委”,你就应该马上意识到他已经与你拉开了距离。在乡下,没有谁家的客人可以你自家独占,凡是村里来客都是公共的。成群结队的孩子们会簇拥着一直护送到你要去的人家屋里,而且不眨眼地盯着你看,久久不会离去。很快,村民们就会川流不息地来拜访你,端详你,评价你。又很快,他们会挎来一篮红皮鸡蛋,端来一瓢刚下树的红枣,不容分说硬塞到你手里嘴里。盖房出殡娶媳妇,村里人会把它当成自家的事来操办,不要谁来吩咐,撵都撵不走。他们的笑声和眼泪都是真诚的,不为表演给谁看,讨谁的欢心。谁要是突然得了急症,乡亲们登时会把这户人家团团围住,从屋里围到院外,号脉扎针掐人中,烧水熬汤请大夫,人人忧心如焚,个个熬红了眼睛。
  世界上好像还没有哪个民族不说自己“勤劳勇敢”的,但比起乡下人,城里人懒多了。管道煤气自来水代替了担水劈柴割茅草,而有了速冻饺子方便面,再也不用碾米磨面蒸馒头了。而一旦住进有“双气”的住宅楼,城里人就渐渐忘记了早年间在乡下采石脱坯盖草房的好手艺。于是,城里人的所谓“劳动”早已贬了值,一些在乡下根本不值一提的家务活被城里人郑重地升级为“体力劳动”,如做饭、洗衣、带孩子。于是,米要免淘,菜要净菜,连削苹果皮都嫌累手腕,要买削皮机一类劳什子。
  城里人的懒惰紧跟着便招来了退化和娇气:背30斤大米就要气喘吁吁,爬几层楼就要埋怨,登一次山就要腿疼一星期。淋雨易感冒,日晒会中暑,吃一次隔夜饭要泻肚,体温三十七度三当然算发烧。以一个乡下人的眼光看,这样的人简直就该生活在保温箱里。不错,听听乡下人洪钟一样的笑声,看看他们挑着担子健步如飞的身影,再看看农夫蹲在地头手捧蓝边粗瓷大碗狼吞虎咽地进餐,城里人还能找到什么自我解嘲的托词呢?
  久而久之,城里人和乡下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便大大拉开了;城里人讲的是享受,乡下人图的是实惠。城里人卧在席梦思里,乡下人挤在土炕上;城里女郎穿衣要参照流行色,乡下妇人首先要保证全家冻不着;城里的歌星坐在“桑塔纳”里还要抱怨“骨头架子都给颠散了”,乡下孩子上学全凭脚板每天要翻几座山。城里的大亨为洗桑拿还是打高尔夫抉择不下,乡下果农对着卖不出去的柑桔叹气。
  说了这么多城里人不爱听的话,可从规律上看,城市化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的必然进程,文明程度与城市化程度是成正比的。
  事实是,不管城里人和乡下人都各有长短,许多差异是经济条件、地理条件造成的,怨不得哪个人。再说,城里和乡下并非一个万古不变的界限,经济的发达,生活的富庶,文明的进步,会叫它越来越模糊不清。而身在其中的人,更是时时在流动的变数,并且相互模仿。乡下人学城里人,住楼房,吃饭店,烫头发;城里人也学乡下人,吃粗粮,穿布衣,养猫狗。能够相互发现实在是件大好事,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和进步。
  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不过是文明史的一瞬,迟早要被消灭,几十年前我们就发过这个誓。到那时,也就没有了“城里人,乡下人”的喟叹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