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王金霞:育苗育人兴农家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1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王金霞:育苗育人兴农家
本报记者 郅振璞 原国锋
盛夏时节,大兴安岭绿意盎然,清凉宜人。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哈拉黑镇哈拉黑村的农田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旗农技推广中心年过半百的女高级农艺师王金霞刚走上渠埂,就听见乡亲们“王姐”、“王主任”地叫个不停。
  眼前水光潋滟,稻秧翠绿。这片位于大兴安岭下哈拉黑河边的万亩稻田,是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王金霞和兴安盟农艺师们辛勤推广农业科技的成果。盟农技推广站的马玺站在田边说:“王主任带了好头。原来这里蒙古族、汉族农民只种玉米、小麦和小杂粮,一亩地一年最多收入200元。老王走村入户,磨破嘴皮,手把手教大家育秧、泡田、抛秧、插秧,旱地变成水田,收入增加了几倍。”
  王金霞曾任旗农业科技中心副主任,现任中心党支部副书记。她的头三脚还是在哈拉黑试种小片水稻时踢开的。那时,老王在旗内调查归流河、淖尔河两河灌田条件,试验适宜品种。她走村串户,终于在村里找到些“明白人”,让他们跟着她听课、试种。记者从方崇学、王甲军等科技能手嘴里得知,老王整年在哈拉黑和葛根庙等地奔波,下了火车往往步行四五公里进村户,趁农民午饭、晚饭在家时去传授农业技术。
  葛根庙镇呼格吉勒嘎查(村)的谢七十六、陈荣花两口子看到老王,连忙上前拉着她:“你看,今年我家在承包14亩6分稻田基础上,又扩大稻田面积,秧苗长势也挺好。”
  王金霞看着新稻田,开心地告诉记者:“谢七十六接受新事物快。前年打了150麻袋稻子。去年大旱,玉米没收成,稻子收了138袋。”陈荣花笑吟吟地说:“往年家穷,腌菜都买不起咸盐。如今,俺家4口人哪年不收入上万元?孩子们都不舍得老王走,几月不见就想哩。”
  夕阳西下,我们走进哈拉黑村支书赵玉臣家。老赵对老王赞不绝口:“村里50多个大棚她走遍了,给我们带出一大帮种稻能手。”赵玉臣屈指数出十几个来:“这些农家技术员,传授技术月月收入上千元,都超过王姐喽。”
  王金霞憨厚地笑笑:“应该,应该。单靠我们几十个农艺师,咋能种过来全旗十几万亩稻子呢?全盟现在推广了50多万亩水稻,丰收靠大家。我们正在搞优质米、免淘米基地,今年还要推广脱毒马铃薯、甜菜等。我们学农业的,理论不多,但实践‘三个代表’也要争当先锋。”她朴实的话语,听起来掷地有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