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阅读
  • 0回复

大学校长学到了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01
第6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教科文卫聚焦

  大学校长学到了什么
  本报记者 温红彦
  为期10天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7月31日落下了厚重的帷幕。10天来,中国大学校长同国际著名大学的校长同台演讲,当面切磋,虽身在京郊,却如同一览世界。
  “启迪领导智慧,憧憬大学未来”,这句写在会标下面的话,不仅诗意地道出了论坛的初衷,也概括了大学校长的心得。
  启迪:大学发展要有新思路新突破
  “这样的研讨和交流,远比出国考察收获大。”这是许多中方校长的共同体会。他们说,论坛使他们进一步明确了高水平大学成功的普遍特征和大学校长的使命。
  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闭幕式上充分肯定了论坛的意义。她说:各位校长通过10天紧张的研修,了解了世界著名大学校长管理和领导大学的比较成熟的经验,对在新世纪、新阶段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的要求,制定各个学校新的改革发展规划,开阔了视野,启迪了智慧。
  周济副部长在总结讲话中,称本此论坛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
  高等教育如何走向世界,这是校长们长期思索的问题。北大校长许智宏教授说:走向世界,其中包括积极开拓国际交流渠道,广泛开展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实现各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这并不表示地区化和民族化失去了重要性,相反,只有把两方面融合起来,才能真正走向世界。
  思路在交汇时愈见清晰,智慧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教授对记者说,论坛给她的启迪是:大学必须要有总体规划,大学校长要站得高、看得远,又要有具体目标。
  一所大学如何定位,直接左右着大学的整体建设方向。法国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加伯利埃尔·于杰在论坛上道出了学校成功的秘诀:别的大学能做的巴黎高师不做。就这一点,许多中方大学校长认为,我国还是穷国办大教育,投入大学的资金有限,我们更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教授说:大学的定位并不代表学校的质量,每一个层次的大学都可培养出高质量学生。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樊明武教授深有感触地说,大学在从事学术研究的同时,别忘了研究一下自己。
  憧憬:创建世界一流要有民族自信
  “世界一流大学”,恐怕是此次论坛出现最多的一个词汇。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是只有综合性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在某一个学科领域很出色,也可以成为一流大学,就是牛津、哈佛也不是每个学科都居世界一流。另外,并非学校越合并越大、专业越办越齐才是好的。
  “在淘汰中发展”,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亨利·莱文教授的治校之道,他主张大学发展必须创新。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成功,也得益于“不盲从权威,不拘泥于传统,不循规蹈矩”。校长们认为,富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是大学校长必备的品质,没有创新,就没有突破。
  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将资金列为建设一流大学的首要条件。对我国来说,作为一校之长,应该善于集成各方面的资源,通过成果开发、社会服务、募捐等多种方式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并要集中有限的资金保证重点建设。东北林业大学校长李坚教授说:即使我们资金不足,也要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因为我们是有着“两弹一星”精神的民族。
  有的校长说,创建一流大学,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有的校长说,我们的一些学科其实已经接近了世界一流。但是大家在这样的观点下走到了一起:不同国家的不同大学,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类型的学校,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要根据自己的资源形成特色,通过特色去创建世界一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