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他与大山同在——记浙西南山区农经员汪根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8-13
第4版(要闻)
专栏:“三个代表”在基层

  他与大山同在
——记浙西南山区农经员汪根林
本报记者 鲍洪俊
  在浙西南钱塘江源头的逶迤青山中,流传着开化县星口乡农经员汪根林的故事。为抢救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去年6月24日,他生命的年轮定格在了36岁。
  1997年8月,汪根林转业成为家乡开化县星口乡一名农经员。汪根林一上任,就买来一摞会计书籍,学记账,练珠算,拜良师,很快成为精通业务的能手,不到两年,他取得了农经员职称。他做的年终报表准确率居全县各乡之首。
  在走村入户过程中,汪根林发现一些村子人心散,发展慢,财务较混乱,便向乡党委、政府建议“整顿后进村财务秩序”。白渡村财务账目混乱,群众反映强烈。因涉及在位的村干部,汪根林最初查账时受阻。但汪根林知难而进,与乡纪委工作组配合,多方调查对账,查出这个村财务制度、会计核算、票据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几名违纪村干部受到处理。之后,他又一头扎进负债60多万元的毛家村,用20多天时间将村里15年来的账目清查公布,还整理出财务会计档案33卷,帮村里建立起一整套财务管理制度。
  汪根林知道,资金、技术和信息缺乏是山区贫困的根源。毛家村村民叶金华有文化、脑子灵,汪根林认准他是发展山区效益农业的好手,就坚决地扶持他。叶金华创办养猪场、粮食加工厂,缺资金,汪根林二话不说,拿出仅有的2000元存款给他。后来,汪根林又主动帮助叶金华从外县承揽了蝴蝶结、手链等来料加工项目,把叶金华扶持成一名山区经纪人。一张由农户组成的来料加工网,在叶金华身边逐步编织起来。2000年初,来吉村村民卢勤富接到一批来料加工订单,苦于没有资金,眼看到手的业务要吹。汪根林立即帮他到信用社贷款1万元,解决了资金困难。卢勤富的来料加工业务迅速发展,这一年村民们光加工费就挣了10万元。
  2001年6月24日早晨,木制品厂着火,大火熔断了高空十几米高的高压线。汪根林为抢救职工被浓烟呛倒,身体碰到了落在地上的高压线。乡亲们把汪根林救出火海,送进卫生院,但汪根林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事后,人们发现,汪根林留给家人的仅是两张木床和一些日用品。乡亲们深情地说,汪根林虽然走了,但是他永远活在大伙的心中,他与大山同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