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开发矿山资源,开山凿洞后留下的百孔千疮却少有人过问。那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矛盾最终该如何解决?请看——黄石:为毁坏的山体穿新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2002-09-18
第5版(各地传真)
专栏:采访与思考

  长期以来,人们热衷于开发矿山资源,开山凿洞后留下的百孔千疮却少有人过问。那么,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矛盾最终该如何解决?请看——
黄石:为毁坏的山体穿新衣
  罗盘 梁晓莹
  湖北黄石市是一座著名的矿业城市,有大大小小数以千计的矿产企业。中国最古老的铜矿——铜绿山矿就在这里。矿业造就了黄石的繁荣,也留下了满目疮痍:全市周边有80多处山体被开膛破肚,黄石一度被称为“光灰的城市”。
  为毁坏的山体穿上新衣,还市民一个美好的环境,是黄石市政府的一大心愿。如今,经过两年多复垦还绿的艰苦努力,这个老工业城市已抖落掉历史的烟尘,成为荆楚大地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黄石建市50多年来,靠山吃山,以矿立市,建立了一大批大中型矿业基地,主要生产石灰石、碎石、灰岩等矿产品。仅城区黄荆山区域的规划开采量就达20亿吨,年开采量近500万吨,年上缴利税3000多万元。城中矿开发是柄双刃剑,它造就了黄石的繁荣,也使这个新兴的城市伤痕累累:全市周边多处山体被严重破坏,扬尘、噪音、振动等环境污染成了市民的一块心病。时不时响起的巨大炸石声长期刺激着市民的神经,整个城区灰尘弥漫,行人掩鼻而行,“光灰的城市”的戏称也由此而起。在黄荆山北麓,20多家矿场一字排开,矿山面目全非,与黄石市整齐的城区规划极不协调。
  复垦还绿、整治矿山成了市民的强烈呼声。1999年4月,黄石市下陆区居民吴天明等人联名给市长写信:“黄荆山是黄石的骄傲,如今已千疮百孔。再这样下去,我们将家园不保!”信中建议对黄荆山的众多采石场进行关闭和治理。市委、市政府接信后极为重视,迅速组织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规划局等单位的专家,对黄荆山等矿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考察。厚厚的一摞考察报告显示:黄荆山沿线露天开采塘口共有排尘点123个,每年排放粉尘2.6万吨,地面二次扬尘2000吨;开山采石造成4万吨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塌方现象及放炮飞石等都极大影响周边人民群众安全和日常生产、生活;黄荆山北麓沿线采石塘口绝大部分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规模小,基本是资源消耗型企业。
  2000年3月,黄石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作出决议,对黄荆山北麓进行综合治理:两年内关闭黄荆山北麓上窖到陆家铺共26家采石场中的23家,保留的3家在开采的同时加紧整治建设,还黄荆山一片葱绿。
  黄石市为此专门组织国土资源局、规划局、环保局、工商局、公安局等15家单位,成立“黄荆山北麓沿线采石场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常务副市长胡菊萍任组长。综合治理工作经费和其它专项资金列入年度市财政预算。关闭的矿山涉及到三个区,领导小组分别与各区签订了责任状,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考核、奖惩。石灰窑区一家小石矿接到关停命令后,以治理边坡为由偷偷开采,国土资源局接到群众举报后迅速采取措施,不仅重罚当事人,还对该区负责人进行了处罚。有关部门首先对应关闭塘口停止供应炸药和水电,及时吊销采矿许可证和营业执照,不提供运输,不购销其矿产品,督促关停矿山。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李显清告诉记者,2000年已有7家采石场顺利关闭,2001年关闭了6家,到2002年11月将全部关停。
  为满足关停后黄石市每年约500万吨的石料需求,市政府多次组织有关部门,到远离市区20公里外的河口、西塞、下陆、黄荆山山南等地进行踏勘选址,新开辟了西塞大排山、下陆老颧庙等8个塘口,优先安置关停企业职工。这些塘口按照规模效益、集约经营、联合开采的思路组建,把环境评价放在首位,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环保指标不合格的坚决不发开采证。由于远离市区,黄石市民再也听不到恼人的放炮声。
  对于非保留不可的3家开山采石塘口,实行“边开采,边整治,边绿化”的措施,生产作业只准在每天16时至18时进行,每台钻机必须安有除尘设备。现在,黄石第一家上市公司——华新水泥厂的四台钻机已经全部安装了先进的除尘设备,矿区每天进行洒水除尘,最大限度地照顾到了市民的生产、生活。
  矿山整治,绿化是关键。黄石复垦矿山地势特殊,石多、土少,很多地方开采后留下残垣断壁,普通植物很难成活。黄石市园林局积极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林科院等单位合作,联合开发了90多项林业科技成果,给黄石矿区复垦还林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他们与华农大合作开发的一种可以在岩缝中无土成活的新灌木已经在矿区推广。目前,大冶、下陆等石矿区已经形成了良性生态植物链,马尾松、落叶松、映山红、爬山藤等乔木、灌木、草类植物错落生长,为矿区的水土保持提供了立体保障,复垦还林初见成效。
  8月13日16时,市环保局副局长余常立将刚收到的手机短信亮给记者看:“本市今日空气污染指数为64”。余常立介绍说,这个指数已经接近“优”的水平。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现在黄石每年空气污染指数在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了256天,每月每公里降尘量从10年前的60吨降低到13吨。黄石市已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环保先进城市。下陆区居民郑义年高兴地说:“以前山上灰沙漫天,整个城市都呛得慌。现在种上了树,黄石终于有了一个健康的肺了!”市委书记任世茂告诉记者:“黄石有山、有水,建成一座山水园林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矿业是黄石的经济命脉,关停市区矿山势必影响黄石的经济发展。同时,黄荆山巨大的矿产储量仿佛一块硕大的蛋糕,一直让不少开发商垂涎三尺。对此,市委、市政府态度明确,市长肖旭明说:“不能因为眼前利益牺牲老百姓的根本利益,关停矿山的决定绝不会变。”据了解,为了从体制上和立法上确保黄荆山治理,黄石市人大针对“城中矿”开发的法律空白,正在着手进行相关立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